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商业银行要摆脱路径依赖增加有效供给
http://www.CRNTT.com   2019-11-13 08:34:24


  中评社北京11月13日电/目前,中国金融业供给总量巨大,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接近8%,超过了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水平。从商业银行的数量看,中国目前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近5000家,商业银行网点数量达到近23万家,可谓“银行多过了米铺”。部分沿海省份,每万人的网点达到2家以上,竞争非常激烈。从货币总量上来看,中国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基础货币存量、信贷规模都处于较高水平。从银行融资占比来看,中国社会融资总规模已经达200万亿元以上,其中,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比例近70%。每年新增社会融资中,银行贷款占比接近80%。

  经济日报发表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文章表示,尽管中国银行业的“供给总量”巨大,但实体经济重点领域的有效供给依然不足。这说明商业银行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商业银行巨大的“供给总量”中,包含了部分低效甚至是无效供给。与其他行业一样,银行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也要符合实体经济的需求。因此,商业银行自身必须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文章分析,目前商业银行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方面,银行对地方政府、部分国有企业等国有部门,以及对房地产等行业,出现了“过度供给”。而另一方面,民营、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一直未能有效地满足。“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度”并存,这两类问题有一定的关联。在资源分布方面,地方政府等“供给过度”的领域,对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巨大,银行对此类业务的供给,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对这些领域的“过度供给”则影响了银行对民营小微企业等主体的供给。在能力建设方面,银行之所以对上述领域“供给过度”,是因为银行“迷信”此类借款人拥有特殊主体信用,而对业务本身的风险分析能力并不够。长此以往,商业银行因为自身能力不够,出现了对民营小微企业领域“供给不足”问题。而随着商业银行对上述领域的“供给过度”,这些领域的杠杆水平快速提升,风险也开始积聚,这些“过度供给”逐步成为“无效供给”。

  文章指出,对商业银行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意义深远的革命。过去10年,是商业银行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巨大的资金需求背景下,银行资产规模实现了高速扩张,这种“短平快”的发展,可谓是“需求侧拉动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下,银行只要大量吸收存款、大量发放贷款,就能获得可观收益。与需求侧拉动不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一项“硬功夫”,商业银行必须从“供给侧”发力,加强产品的“结构性”改革,让金融产品与服务的供给更加契合实体经济的需求。要自觉做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加强优质金融产品的供给,主动减少低效领域金融资源供给。一方面,要缩减无效供给,管控好对地方政府、国企等过度杠杆部门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沉下心来,摆脱对业务规模和增长速度的依赖,把握好社会对银行服务的“痛点”,提供更加精准的金融产品。加大对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大对技术先进、产品有市场的民营和小微企业的支持。这样,才能把握供给侧改革中的“蓝海”。从各商业银行披露的年报看,目前,ROE、ROA等盈利能力指标排名靠前的,大部分都是小微信贷业务占比较高的中小商业银行。部分城商行、农商行在这一领域精耕细作,实现了多方的共赢。

  未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线。在新的经济和政策形势下,银行必须摈弃规模冲动、速度情结,而要真正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紧紧地围绕客户需求去开发产品与服务,并以此来获取客户的存款和贷款。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实现自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