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社) |
中评社北京5月12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应中国作家协会邀请,40多位港澳作家组团近日“回家”。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剧作家何冀平接过主办方赠送的证书,上面印着这样一句话:“您以优秀作品,点亮万家灯火;我们以文学名义,向您致敬”。
35年前,她在声名鹊起时离开北京南下香港。有媒体关注地发问:“一个离开自己乡土文化的作家,还能写什么?”她也曾迷茫地问过自己。今天,她纵横话剧、影视、戏曲多领域,已成为蜚声海内外的金牌编剧。
记者在香港见到何冀平,眼前的她知性大气,还有几分港风的精致。一开口,京腔纯正,粤语流利。她说:“到香港35年,我多了一个故乡。京港两地的文化滋养了我。”
北京人艺奠定艺术创作的“格儿”
何冀平人生的第一部戏是在陕北的打麦场上演的。
那是20世纪60年代末,下乡知青们自己编排节目,17岁的北京知青何冀平写了个独幕喜剧《运肥记》。夜晚的打麦场是舞台,一根铁丝吊着十几盏油灯就是照明。演到紧要处,一阵大风把油灯扑灭。老乡们赶紧跑回家,把过年才舍得用的马灯拿出来,马灯有罩子,不怕风。
那一排马灯,照亮了乡亲们看得津津有味的笑脸,也照亮了少女何冀平懵懂的创作梦。
此后,无论当工人还是上大学,她始终笔耕不辍,毕业分配进了艺术家云集的北京人艺,成为一名职业编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