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等无脊椎动物雌雄同体的产生,由内因和外因两种因素影响而形成,一部分是由于性染色体混乱,而另一部分则缘于环境的胁迫。”杨大荣举例说,当食物缺少、环境恶劣时,蚜虫、介壳虫就会产卵,让幼虫以蛹态度过寒冷的冬季或酷热的夏天,而幼虫长大后大部分则形成有翅成虫,迁飞到适合的地方繁殖。迁飞过程中,若无法找到其他个体交配时,其体内的雌性和雄性功能就会同时发挥作用,繁殖出一批雌雄性比例1∶1的个体,进行正常交配,实现短期大量繁殖正常后代。所以,昆虫类产生的雌雄同体是它们的一种生存策略,对其的繁殖是有利的。
一些生物学家认为,性腺在两个完全相反的个体中分离,表明演化发展越过了雌雄同体阶段;相反,另一些人认为,这种分离状态是原始的,雌雄同体是进步状态。但不管怎么说这两种生殖方式实际上是共存的,两者都顺利完成了物种的延续。
近年,也有不少研究将造成这种“偶然”的矛头指向环境污染和化学制剂胁迫,鱼类受到的污染首当其冲,杀虫剂也让甘蔗蟾蜍变成雌雄同体。在一份涉及全球250多个学科的报告中,科学家们认为,包括多骨鱼、两栖类、爬行类、鸟及哺乳动物等几大类别中,每种雄性动物都受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胁迫,很多雄性脊椎动物雌性化已相当普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