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教师教育探索
http://www.CRNTT.com   2024-05-03 00:22:06


  中评社╱题:“两制”台湾方案视域下两岸教师教育探索 作者:李顺兴(漳州),闽南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摘要】“两制”台湾方案内含丰富的国家理性,其宪制目标包含着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等高位诉求。教育主权是国家主权和文化主权的逻辑延伸,是国家在处理教育事务时的最高权力。教育主权是 “两制”台湾方案的关键内容。闽南文化蕴含“和合思想”,具备文化融合和心灵契合功能。以一个中国原则下的教育主权实现为出发点,以国家认同、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为教育底线,以两岸共同的文化基础与语言环境即闽南文化与闽南话为桥梁,构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闽南文化+学科/专业+教师教育+两岸交流”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价值观引领型的两岸爱国教师,加强两岸高校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遏制、消解“文化台独”恶劣影响,推动基于文化认同的两岸融合发展,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丰富和平统一实践”等五大政策主张,直接推动“一国两制”台湾模式研究向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推进,由理论探索向设计阶段深化①。台海局势,复杂严峻。台湾当局持续推动 “教育基本法”“原住民基本法”和“文化基本法”等针对性立法,为“文化台独”铺路,对台湾年轻世代的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产生严重负面影响,必须遏制消解。2022年8月《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指出“民进党当局的谋‘独’行径导致两岸关系紧张,危害台海和平稳定,破坏和平统一前景、挤压和平统一空间,是争取和平统一进程中必须清除的障碍” ②。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③。作为政治社会化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在民众国家认同的建构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积极探索“一国两制”台湾教育方案研究日趋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教师教育权的法理依据界说

  国家主权是涵括政治主权、经济主权和文化主权三个层面的互动和耦合体系。国家教育主权是国家文化主权的逻辑延伸,是国家主权的下位概念,是国家在处理教育事务时的最高权力,具有对内自主权和对外独立权。国家教育主权是完整主权政治实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育权,国家的教育文化安全就会受到外部的干扰,无法形成对下一代的独立自主教育,进而侵害到国家内部安全和国家整体安全。

  国家教育主权是国家拥有的对本国教育活动的合法治理权,纳入国家权力体系和治理体系,包括教育立法权、教育行政权、教育司法权、教育监督权④。教师是教育之基,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教育研究专家的培育者,更是办学的主体力量。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文)明确指出:“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因此,教师教育权是国家教育主权的重要组成,更是国家教育主权落地的基础,具有核心价值。教师教育权,除教师培养布局权(资源配置权、培养标准制定权、教师培养评价权、职业准入标准设置权、教师培养监督权和教师专业发展权)外⑤,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培养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准入标准、专业设置标准和教师退出机制。

  学校及教师在学生价值观引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国是国家教育主权的必然要求,必须落实到教师教育机构(含所有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师、学生及其群体性组织的准入标准和退出红线,对教育主管部门的职权履行、教育机构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全过程督导,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教育权必须覆盖国家治权所及之地,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爱国教育、教师的职业道德应成为教师教育督导的重点区域。

  二、台湾地区异化的教师教育对国家主权的挑战

  (一)台湾地区教育政策对国家认同的误导

  从“国家认同”的视角来看,台湾教育政策经历了以“同化主义”“皇民化教育”为核心的日本殖民统治时期,以“民族本位”“党化教育”为理念的“两蒋”主政时期,以“台湾主体性”“同心圆”“去中国化教育”为特征的李登辉陈水扁蔡英文执政时期,以及有“拨乱反正”倾向的马英九执政时期。台湾地区教育政策变迁对民众 “国家认同”产生深刻影响,包括体现于“民族认同”方面的身份认同“本土化”、历史认同“虚像化”和地域认同 “孤立化”,体现于“政治认同”方面的制度认同建构、政党认同变化与两岸认同移转⑥。

  (二)“文化台独”的分裂行径

  “文化台独”主要指“台独”分裂势力,以片面强调所谓文化“本土化”为号召,虚化中国文化在台湾文化中的地位,图谋达到其实行政治“台独”、实质“台独”的目的。“文化台独”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发展变化过程,是由早期出现在岛内的文化“本土化”运动衍生出所谓“台湾意识”,最终异化成为“台独”政治目标服务的文化分裂主义思潮。一般认为,台湾地区“本土化”运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从严格意义上看,台湾地区“本土化”运动应追溯到日据时期。到目前为止,这一运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反日阶段”、“反西化阶段”和“反中国阶段”。

  “文化台独”是“台独”的内核,是“台独”分裂势力及执政当局政治操弄的重点工具和目标。“文化台独”的推行者企图在文化上割断台湾与祖国的文化关系,制造“台湾本土文化”与“中华文化”对立。对台湾教育特别是对教师教育下手,重点对台湾青少年进行“台独”教育洗脑,培养“天然独新世代”,是“台独”分裂势力政治操弄以实现其“渐进台独”的一贯伎俩。从李登辉推动《认识台湾(历史篇)》“去中国化”、陈水扁推出“95课纲”“98课纲”抹煞台湾与中华文化关系、马英九微调“101课纲”失败到蔡英文以“106课纲”“108课纲”切断“台湾民族”与“中华民族”的关系,中国史已从现行台湾历史教科书中消失,台湾史、台湾文化、“台湾民族”与中国史、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的关系定位已经全面切断,“台独史观”建构已基本布局完成。按台湾有关规定,“108课纲”可适用至2029年,10年内预估 400万人接触“去中国化”教科书。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媒体、信息网络等渠道组建“文化台独”社会网,宣扬“台湾文化民族主义”,危害深而广。台湾教育已沦为“台独”执政当局思想操控的政治工具,教育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消极变化,特别是承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主要任务的台湾重要高校经“台独”执政当局重点管控和持续改造,将校歌歌词“重归祖国乐融融”删除,将台北高等学校(日据时期在台日人子弟学校)纳入校史,沦为“台独”教育“大本营”。

  2023年10月13日,赖清德升级蔡式“文化台独”路线,以文化政策为主轴,推出两大承诺、8项主张和5大方向的所谓“文化政见”。赖式文化政策覆盖语言、艺术、法律、文化、思想、经济、传播等七大部分,实现了“文化台独”的制度化、体系化、机制化、法制化等全面升级,其毒害在升级加重。

  (三)“文化台独”危害严重

  “文化台独”的严重危害极具根本性、破坏性和辐射性。历时30多年的“文化台独”鼓吹台湾文化独立性,从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谋求“去中国化”培植分裂主义土壤,严重损害岛内政治生态的文化根基,铺设激进“台独”社会心理基础,让“爱台湾”成为新的“台独”意识形态专制,为两岸和平统一制造“认同问题”等结构性障碍,使岛内青年世代不断疏离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及一个中国的认同,敌视祖国大陆。高校教师“台独”言行屡屡曝光,以台湾青少年为主要群体的暴力活动频发,严重危及国家主权安全。遏制和消解“文化台独”,已成极其紧迫、极端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三、服务两岸融合发展需求的教师教育中闽南文化与两岸交流特色人才培养探索

  (一)依法治教,以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推动台湾教师教育的再中国化

  教师教育可推动民心相通,厚植国家统一的民心基础。台湾教师教育,是关乎形塑台湾青少年基于一个中国原则的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的大事、要事,关乎引导台湾青少年产生维护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自信心、自觉性。应及早谋划“一国两制”台湾教育方案,加紧部署统一后“台湾教育再中国化”准备工作,及时而有效遏制“文化台独”行径,推动国家教育主权在台湾地区的有效履行,做好实现国家统一教育准备和人才储备,时不我待,迫在眉睫。

  第一,厘清教育领域“一国”和“两制”关系,推动台湾教师教育正本清源。

  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以遏制和消解“文化台独”为问题导向,以国家认同、国家安全、国家利益为教育底线,从而厘清教育领域内的“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为教师教育权的落实理清思想障碍,坚定政治立场;抓紧系统而深入地审查,彻底清理涉及“台独”和美化殖民统治的台湾现行教育政策,依法完善台湾教师教育权涉及的教师培养培训机构设置标准、专业设置及认证标准、教师从业标准及专业成长要求、课纲、教材管理办法,特别是强化教师师德建设,依法强制清退顽固的“台独”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将“爱国爱台”作为教师资质要求的首要条件和必备素养。

  第二,建立以“爱国爱台”为主线的国民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编制台湾地区版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爱国爱台”为主线,强化国民教育体系和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旗帜鲜明地高扬爱国主义教育,以国情教育和国际形势解析为支撑,设置主题性国民教育实践活动和《宪法》《反分裂国家法》《国家安全法》等专题性法制教育,培育师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国家认同意识、反分裂国家的斗争意识。

  爱国主义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及中职教育阶段,可融入常识科和综合人文学科、生活与社会科、通识教育科、历史科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在高等教育阶段,可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机器学习、大数据等新技术,创作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短视频等新作品,应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手机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增强对台湾青少年的吸引力、感染力。建立健全教材和培训项目评审制度,加强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监督。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