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0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时评 】 【打 印】 
新增就业一千一百万人挑战不小
http://www.CRNTT.com   2022-03-09 08:25:33


  中评社北京3月9日电/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一目标设定与2021年、2019年保持一致,比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多出200万人,说明随着宏观政策的发力以及经济企稳复苏,就业目标的设定正逐步摆脱疫情影响,回归常态。

  经济日报发表记者吴佳佳评论文章表示,就业是民生之本。中国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化了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导向,充分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回看就业目标完成情况,近年来,中国每年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均超过1100万,即便是在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仍达到1186万人,去年则达到1269万人。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好于预期,不仅为稳增长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章指出,尽管目前就业形势保持平稳,但今年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从供给方面来看,劳动力供给数量大,今年需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从需求方面来看,受疫情零星散发和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影响,劳动力需求的扩张受到抑制,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招工意愿不足。

  除就业总量上的压力外,就业结构性矛盾也较为突出。一方面,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短期挤出效应开始显现,缺乏一技之长的劳动者就业更为困难。另一方面,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的熟练工、技术工持续性短缺,技能人才求人倍率长期保持在1.5以上。此外,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困难群众等重点群体更需要帮一把、扶一程。大面积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已成当务之急,扩大就业容量任务艰巨。

  完成2022年就业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具体而言,要加强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协调,比如,把就业指标作为宏观调控取向调整的依据,推动财政、金融、消费、产业等政策聚力支持就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实施减税降费,千方百计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拓展就业渠道;强化对未就业毕业生、长期失业青年、农民工、脱贫劳动力等的就业帮扶和就业援助,支持和规范发展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建设,做好就业失业统计监测、加强对就业形势分析研判。

  文章表示,就业稳则人心定、社会稳、国家安。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这为保障就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展望未来,随着促进就业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保持就业大局稳定,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