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内循环需要县域经济
http://www.CRNTT.com   2020-08-08 08:36:25


  中评社北京8月8日电/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全国各省份GDP排名情况来看,在疫情冲击下,那些最“抗跌”的省份,大多数也是县域经济保持劲健强盛发展态势的省份;那些增长势头缓慢的省份,其县域经济大多也呈现出低迷萎缩的颓势状态。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内产品出口预期并不乐观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对于打破国际市场低迷状况、拓展我国广阔农村市场、满足广大城乡居民需求、促进乡村和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布局内循环,县域经济将以其耐性强、韧性足、可持续性明显、支撑性突出等优势,为我国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腾出更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环渤海等一些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显着成效。但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县域经济总体规模较小、发展质量较低、三产融合度较弱、规模化龙头项目较少、县域工业化发展滞后。

  经验告诉我们,发展县域经济只有引进培育扶持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企业项目,注重开发利用以本地资源禀赋为依托的产品,才能将自身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竞争优势;只有以提高县域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不断赋予本地经济具备超越其他地域的独特能力,才能助推县域经济做大做优做强。所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潜力在县域,短板弱项在县域,动能活力在县域,优势后劲也在县域。要改变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可采取以下发展路径: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经济主要以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为主,其产业产品一直处于价值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低端。这种粗放式经济发展方式早已走到了尽头,尤其是第二产业低端化、第三产业低级化的状况更无法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赋能。唯有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中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提升县域产业科技含量,进而推动县域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

  在后新冠疫情时期,国际国内一些中低端产业将进一步向中小城市等劳动力密集地区转移和扩散,县域经济面临着承接和吸纳发达地区加工业的有利契机,因此需及早谋划、科学部署和迅速实践,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改善配套服务、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使县域经济在新一轮发展竞争中实现超常规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与杠杆,县域经济发展须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和扶助。但近些年来县域经济在一些地方似乎成了弱势经济,逐步被金融部门边缘化,因而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融资累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地方需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和服务,将资金合理配置到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之中,并协调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以金融促动县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探索建立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刘金祥(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