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避弹衣 阿富汗 祭奠一个普通的中国外交官
http://www.CRNTT.com   2019-04-07 13:58:41


与邹会计的家人视频连线
 
  刘大使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使馆换了很多茬馆员了,但每一任大使、每一代馆员都怀念着邹会计,记挂着他的家人。这么多年,陈老您含辛茹苦将3位子女抚养成人,我们能想象您的不易。将来馆里同事回北京,会专程登门看望您,也欢迎您的子女来使馆和墓地看一看。我去看过邹会计的墓地,维护得不错。我们会经常看望邹会计,请您放心,也请您和家人保重!

  陈老一再表示感谢,她的小女儿接过电话,哽咽地讲:“感谢大使,感谢您对我父亲这么高的评价!”

  青山处处埋忠骨,埋骨何需桑梓地。

  1982年12月隆冬的一个晚上,驻阿富汗使馆,周边不时有枪炮声。

  邹兴志同志忙碌了一天,刚回到宿舍,拿热水瓶给同事倒水,却毫无预兆地倒下了。送医抢救争分夺秒,阿富汗的医生也是尽心尽力。应该是脑溢血,如果在国内,邹会计多半会被救过来,但在战乱中的喀布尔,大家只能扼腕长叹。

  邹会计的老家在黑龙江,曾是军人,转业后到外交部工作,经历了好几个岗位,还去过老挝常驻,当时老挝不像今天这么安宁,也是个战乱之地。当组织于1982年6月派他到驻阿使馆工作时,他没有一点犹豫。那时候,大家都这样,组织指到哪儿,就奔赴哪儿,拿起行李给老婆孩子告个别,最多抱一抱,没有吻别。一去就是一两年,打长途电话很贵,所以打得很少。和家人联系主要靠两、三月才来一趟的信使,信使最受馆员欢迎,因为他们捎来了千金不换的家书。

  阿富汗,远离妻儿,承受战乱,忍受孤单,那时这里馆员的工资和常驻其他国家差不多,在当地都买不了什么好东西。可谁都没有怨言,都乐呵呵地在馆里干好自己的活。因为战乱,很多馆员自打进了这个使馆,就再没有出去过,直至离任时再去机场。他们对阿富汗的印象,就是那车窗外的街景,还有那天空上的风筝。即使到今天,也是如此。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