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
──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
http://www.CRNTT.com   2024-05-09 00:13:42


  中评社╱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助力两岸双赢──习近平涉台重要讲话学习体会 作者:刘国深(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特聘教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柯娟娟(厦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博士生

  【摘要】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严峻挑战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郑重提出了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的“四个坚定”,再次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中华民族是5000年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海峡两岸都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情怀可以为两岸搁置争议、追求双赢提供有力支撑。海峡两岸要以彼此欣赏、彼此珍惜、彼此包容、彼此肯定的新思维,求同存异,共同为两岸青年交流交往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4月10日在会见马英九一行时,开门见山地指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讲话中着重提出了“四个坚定”:第一,坚定守护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第二,坚定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第三,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除了“四个坚定”都以“中华民族”为主题词外,讲话全文更是22次提到“中华民族”,在一场会见活动的讲话中如此频密地强调“中华民族”,实属罕见,意味深长。我们认为,当前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遭遇空前严峻挑战,习近平这一重要讲话,诉诸对象当然不止是马英九一行。两岸各界都要静下心来体会其中的重大政治意涵,这个讲话将对两岸关系未来走向产生重大影响。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两岸命运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漫长历史,记载着历代先民迁居台湾、繁衍生息,记载着两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复台湾。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1〕这段讲话将中华民族意识与两岸命运共同体做了精准的联结论述,非常深刻。根据两岸共同的考古发现和历史记载,大陆先民发现并经营台湾的历史超越千年,绝非少数分离主义者主张的“台湾400年史”。因此,两岸之间有着千年以上的命运与共联结关系,两岸关系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中华民族”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现代名称

  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源远流长,如果说夏、商、周时期中华民族的先祖就已经有了虽松散、却也清晰的“华夏文明共同体”意识象征——“天下共主”,秦始皇兼并六国、平定百越以后,更是明确建立起郡县制基础上的大一统共同体意识,并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政治文化核心内涵。

  近期有台湾官员公开指称“炎黄子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神话”,这样的“质疑”完全是出于民进党内“政治正确”的需要。曾经也有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名词是梁启超先生清末时才第一次提出为由,质疑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真实性,这是明显的偷天换日式逻辑错误。试问能否因为汉语中的“民族”一词源自日语,就推定中国境内不存在民族?这种逻辑十分荒谬。“民族”实际上是一种区分不同区域人类共同体的表述方式,有时用“族群”进行区分更加准确。世界上关于民族(n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相同的就是都指代某一特定人群构成的共同体。安东尼·史密斯(Anthony D.Smith)在其名著《民族认同》一书中概括了现代民族的五点特征:⑴历史形成的领土;⑵共同的神话传说和历史记忆;⑶共同的大众公共文化;⑷所有成员所共享的法律权利和义务;⑸与领土变动相伴随的共同的经济。〔2〕可见“历史记忆”“神话传说”“大众文化”“权力和义务”“经济生活”等等分别描述了民族共同体的不同面向。

  我们认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与一般意义上的“民族”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华民族”更接近于多民族构成的“国族”概念。就像美利坚民族是建立在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关系基础上的跨种族、跨语言政治共同体。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积淀中,发端于原初不同族群,却早已超越单纯的血缘关系。在主体族群与其他族群共同生活、交流交往、文化融合、政治整合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共同的生活地域、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文化特性的“亲近感”。这种文化共同体既是血缘的,也是文化的;既有传承性,又有建构成分,它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或民族精神。〔3〕

  2.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国族意识

  1840年之后,华夏文明共同体的“天下观”受到来自西方列强建立在领土、主权、边界意识基础上的现代国家观的强烈冲击,激发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这一国族概念来描述华夏文明共同体。1912年10月10日在既有封建的大清帝国基础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成立了亚洲第一个现代国家(state),即主权国家意义上的中华民国,“中国”就是当时的“中华民国”简称。中华民国的建立反过来又强化了中国人以“中华民族”(the Chinese Nation)作为新的共同体名称。从此“中国”和“中华民族”意识开始一体共构,并且深入人心。

  近现代以来所表述的中华民族更接近于一种政治共同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是在“抵御外辱”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1895年台湾被割让直接导致了“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等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发生,屈辱的《马关条约》催生了中国人的现代国族意识。现代领土、主权、边界意义上的国家——中华民国成立以后,中国人民在保家卫国的战争中,进一步凝聚起命运与共的精神,强化了中国人对中华民族和国家——中国的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人民支持的新的国家名称。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这一名称只是华夏文明共同体的近现代表达方式。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相容并蓄的华夏命运共同体已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传承。用西方流行的“建构论”——“民族”是“想像的共同体”(imagined communities)来比拟中华民族共同体显然是本末倒置。将“‘中华民族’视为历史的延续演化和主观能动建构彼此互动的产物”〔4〕则更加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真实。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经过了漫长历史积淀,有着以“天下观”为伦理基础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共同体,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生活习俗相容并蓄的复杂政治大系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一条在理念、信念、情感、文化上使民族成员人心归聚、精神相依的纽带。〔5〕

  3.台湾文化丰富并发展了中华文化

  习近平在会见时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两岸同胞要坚定中华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我们认为,习近平这段论述明显是针对台湾近年来出现的各种“去中国化”逆流。

  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本来就是由多民族共同构成的,各民族和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并非中华民族的包袱,反而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我们需要认真看待并尊重和包容台湾文化的精彩纷呈。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亚文化,台湾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同样地,中华民族作为具有政治属性的“国族”,与“中国”基本上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大陆与台湾同为“中国”这一政治大系统之下的政治子系统,子系统之间制度、文化的多样性并存,这种并存关系是两岸中国人追求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不同探索和实践。我们无需否认两岸之间存在的制度分歧,“一国两制”的提出就表明制度分歧不影响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家人、一个共同体。特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差异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资产和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呈现,两岸彼此都可以给予更大的包容与欣赏。

  二、“一国两制”是中华民族“情理法”精神的体现

  习近平在会见时指出:“两岸同胞都是中国人,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没有什么问题不能商量,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海峡的距离,阻隔不断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制度的不同,改变不了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外部的干涉,阻挡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这段讲话既有“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法”,又有“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之“理”,还有“没有什么心结不能化解”之“情”。面对两岸关系“法理情”难题,可以尝试用“情理法”来破解。我们认为,只要轻轻的一句“我们中国人”,再大的难题也都会有化解之道。正如习近平所说的:“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几千年来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关键在于中华民族始终有着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7〕两岸双方只要展现出这一共同信念,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遭遇的严峻形势即可迎来光明未来。

  1.“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之“法”

  现行的1982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即规定〔8〕:“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的一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揭示了这一点:“尽管海峡两岸尚未完全统一,但中国主权和领土从未分割,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9〕而台湾当局遵循“中华民国宪法”制定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在“总则”即对“中华民国”领土范围作了释义〔10〕:包括台澎金马在内的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因而无论从哪一方的法理性规定来看,两岸同属一个国家毋庸置疑。这也就是为什么常常有些专家学者感叹两岸现状就是“一国两制”。

  2.“没有什么势力能把我们分开”之“理”

  自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中华民国”成为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代表中国的政治象征。〔11〕无论是1993年至2008年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期间,连续十四次大张旗鼓地鼓动所谓“邦交国”炮制“台湾参与联合国”的提案,还是蔡英文时期的“闷声推进”,任何妄图在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联合国体系内制造“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此外,随着祖国大陆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和平统一的努力一刻不停、武力统一的准备一刻不松”,便拥有了更为强大的软实力与硬支撑的保障。柔性对台政策为两岸和平统一不断累积经济与人心基础,而军事震慑力则为清除“分裂国家的因素”、扫清“国家统一的障碍”提供了兜底方案。简言之,国际社会现实与两岸实力差距的现实都表明“法理台独”绝无成功的可能性。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