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2月27日电(评论员 乔新生)中国经济正处在上升时期,一些学者认为,经济增长速度还应加快。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边际效用逐渐降低,解决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这些学者把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为三个悖论: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持续下跌之间的悖论,认为我国广义货币M2增加到291.28亿元人民币,可是,GPI没有上升反而下降,出现了所谓“弗里德曼悖论”。社会融资不断增加,可是,实体经济投资却没有明显的增长,社会融资去向不明。申请上市企业不断增多,可是,股票市场价格长期低迷徘徊,资本市场规模扩大,可是,股票市场价格却没有上涨,企业上市资金到哪里去了呢?这些学者认为,这说明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出现了“失灵”现象。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问题,必须另辟蹊径。
首先,中国经济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与世界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分析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放眼世界。中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不断增加,但是,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在传统产业领域,国有资本比重较大,但是,在新经济领域包括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领域,外来资本规模相对较大。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对国有企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我国网络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企业产生影响相对较小。房地产市场价格调整,导致上下游产业领域产品和服务价格发生明显变化。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不增反降,确保我国消费品价格保持稳定。
正因为在一些基础能源原材料价格方面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才导致货币政策调整,没有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不能把消费品价格与我国货币政策直接联系起来。在中国这样一个特殊的价格体系中,稳定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于稳定消费品市场价格起到关键性作用。大量资金进入国有企业,国家对国有企业产品和服务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导致我国日用消费品价格并没有因为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受到影响。这说明我国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发挥了“组合拳”的作用,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失去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