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中评智库网 ->> 学者论文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未来四年台海局势和两岸关系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20-07-25 00:11:07


 
  四、美国深度介入影响台海和平稳定,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

  众所周知,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中最核心、最敏感的议题,中美两国的博弈影响着台湾问题的走向。近年来,在美国全面遏制中国大陆崛起的战略大背景下,加之特朗普总统民粹式的领导风格,美国加大打“台湾牌”力度,频频利用台湾问题挑衅中国。美国国会接连出台的“台湾旅行法”(2018)、“2019台湾保证法”、“台北法案”(2020)等一系列“挺台法案”,加强与“台独”势力勾连,加大对台湾问题的介入力度。2020年台湾“大选”被公认为是一场美国深度介入之下的选举,美国在政策上频频配合民进党,为蔡英文拉抬选情,成为蔡英文连任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利用“台湾牌”持续向中国施压并使其效用更加持久,美国显然乐见蔡英文连任。⑤未来四年,美国因素对岛内政局的影响将继续增强,加上蔡英文当局必然延续上一任期的极端亲美路线,通过强化美台关系弥补其在两岸关系上的失分,可能导致两岸关系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风险增大,解决台湾问题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严峻。

  首先,美台“实质性”关系将进一步提升。未来美国将直接加强与台湾当局互动,继续通过强化科技教育合作、提升美台官员交往层级、国会出台更多“挺台法案”、政客发表涉台演说、邀请台湾当局高官访美等方式,高调支持蔡英文。蔡英文当局必然积极配合美方,利用中美贸易摩擦的机会,深化美台经贸合作,加强对大陆的技术封锁,推动台资撤离大陆,并进一步争取从大陆“转单效应”中获利。此外,美国还可能通过政治操作来稳固民进党的执政地位,运作所谓“台美关系突破”弥补两岸关系的倒退,骗取选民对民进党的支持,以达到诱使蔡英文当局继续在一系列问题上“选边站队”、充当对抗大陆“马前卒”的目标。

  其次,美国将高调支持台湾巩固“邦交”和参与国际组织。2020年3月,美国国会高票通过“台北法案”,以“国会意见”的方式支持台湾“巩固邦交”、参与国际组织。美国将对台湾当局现存的南太平洋和中南美洲“邦交国”施压,阻止其与台湾当局“断交”、与中国政府建交,同时支持各类国际组织允许台湾当局参加相关会议,甚至安排部分会议在岛内举行,努力提升台湾当局的“国际能见度”。在“公共外交”领域,美国正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协助台湾当局建设一系列民间组织和国际培训机构,期望藉此影响各国民间人士,改变其对两岸事务的认知。未来美国还可能通过“印太战略”与台湾当局“新南向政策”进行对接,使相关合作制度化。这无疑将导致两岸在台湾“国际空间”议题上的对抗进一步加剧。

  最后,美国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与台湾的军事合作,有针对性地提升台军战斗力,强化台湾当局和民众“以武拒统”的信心。美方将加大对台军售力度,协助台军发展“去中心化的协同作战能力”,以此具备“可信的、坚韧的以及符合成本效益的威吓能力”;并通过允许台军高官访美、加强对台军的培训、开展美台联合军演、派遣军机军舰穿越台海等方式显示其军事存在,不断挑衅大陆对台政策底线。

  五、在大陆惠台政策有力带动下,两岸民间领域的交流合作仍然有望“克难前行”

  从长期来看,支持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互动仍是岛内主流民意。经过蔡英文执政四年来两岸关系恶化的“震撼教育”,大部分台湾民众对两岸交流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近年来也有多部大陆影视剧、综艺节目等文化产品成为岛内热门话题,大陆流行文化正强势影响台湾。两岸在“认同”、“主权”等议题上的反复碰撞已开始让岛内不少民众心生厌倦。根据2019年10月台湾当局陆委会的民调显示,即使在2019年6月以来香港“反修例”事件重创台湾民众对大陆观感的背景下,仍然有32%的民众认为两岸交流速度太慢,主张蔡英文当局应该加速两岸交流。⑥可见岛内主流民意支持两岸经济合作和文化互动,两岸交流合作的大势不可阻挡。尽管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岛内“反中”民粹浪潮蔓延,两岸人员往来与交流合作大幅减少,势必将对岛内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当这一波民粹激情过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岛内民众感受到因两岸关系紧张而造成切身利益受损,反而能让他们意识到两岸交流合作带来的“红利”,从“反中脱中”、“两岸脱钩”的迷梦中清醒过来,进而要求蔡英文当局改善两岸关系,对民进党的两岸路线构成民意压力。

  进入2020年以来,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内对两岸经贸关系、全球产业链将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对两岸人员往来、两岸贸易尤其是台湾对大陆出口造成较大冲击。但随着大陆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和复工复产工作的有序开展,加上各地各部门密集出台的政策措施,疫情对大陆台资企业和两岸经贸合作的负面影响正逐步降低,一些重大台资项目仍顺利推进。3月2日,台湾国乔公司投资泉港石化项目通过福州、泉州、高雄三地视频连线的特殊方式进行签约,计画在泉州泉港石化工业园投资500亿元新台币,新建丙烷脱氢及聚丙烯项目,这是泉州近三年来投资额最大的台资项目。⑦这表明,台商深耕大陆的信心与决心并没有因疫情造成的短期困难而发生改变。两岸产业界携手合作共克时艰,将推动两岸经济化危为机,造福两岸同胞。从长远来看,基于大陆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日益开放的广阔市场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疫情对两岸经贸合作的冲击有限,不会改变两岸经贸关系的持续稳定发展,也挡不住两岸融合发展的脚步。

  我们完全有理由乐观估计,疫情结束后,随着大陆一系列惠台政策措施不断深化落实,台胞登陆意愿仍然可能有所提升。尽管会受到“反渗透法”的干扰与民进党当局的阻挠,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仍有望持续深化,两岸城市交流、基层交流、青年交流、文教交流等仍有可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大陆与国民党等泛蓝政党的交流仍会延续,但可能转趋低调,较高层级的交流可能会受到限制。柯文哲和台湾民众党将延续较为务实的两岸政策,并继续利用上海台北“双城论坛”等平台与大陆进行交流合作。

  六、结语

  总体而言,未来四年的台海局势在变幻莫测的岛内政局、“台独”势力的蠢蠢欲动及美国深度介入之下,将更加复杂严峻,两岸关系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将比往年更加凶险,未来走向甚至可能超过2007~2008年的高危期,⑧甚至不排除发生“台独”重大事变导致两岸“擦枪走火”的可能。为此,大陆应当保持高度警惕,做好充分思想准备,要坚持“以我为主,坚守底线,精准施策,遏‘独’促融”的总体思路,在坚持对台大政方针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对台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对台政策的执行力和实效性,以更强硬的手段遏制“台独”分裂活动,以更务实的举措深化两岸融合发展,为实现两岸最终统一夯实基础。

  展望两岸关系的发展方向,“任尔风急浪高,我自安如磐石”。只要大陆保持自身发展的良好势头,保持战略定力,就一定能妥善应对未来一段时期的台海变局,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发展的主导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从根本上说,决定两岸关系走向的关键因素是祖国大陆发展进步。”⑨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两岸实力对比差距的不断拉大,大陆决定与左右两岸关系大局、大势的能力与自信也将不断增强,大陆的发展进步将成为决定两岸关系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提供了雄厚的实力基础和坚强保障。

  注释:

  ①蔡英文就职讲话全文,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网站,2020年5月20日,https://www.president.gov.tw/NEWS/25319。

  ②《国台办批蔡“反渗透法”毁两岸交流》,香港《大公报》,2020年1月1日。

  ③《党主席补选拿下近七成票数 江启臣大胜 国民党启动世代交替》,台湾《中国时报》,2020年3月8日。

  ④《绿委提案修“两岸条例” 删国家统一 蓝:后果自己承担》,台湾《联合报》,2020年 5月8日。

  ⑤李文成、陈先才:《蔡英文连任与两岸关系发展前景》,《台湾研究集刊》,2020年第2期。

  ⑥《“民众对当前两岸关系之看法”民意调查结果摘要》(2019年10月17日至21日),台湾当局陆委会网站,2019年10月24日,https://ws.mac.gov.tw/001/Upload/295/relfile/7681/5815/995d3de4-b2eb-470a-9551-73b16b5b9ab8.pdf。

  ⑦《疫情挡不住两岸融合发展的脚步》,中国新闻网,2020年3月3日,http://www.chinanews.com/tw/2020/03-03/9112227.shtml。

  ⑧严安林:《蔡英文连任后的台海两岸关系前景堪忧》,香港《中国评论》,2020年3月号。

  ⑨《习近平强调:坚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 促进共同发展造福两岸同胞》,新华网,2015年3月4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3/04/c_1114523248.htm。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0年7月号,总第271期)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