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3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花莲原住民工艺师连美惠 广西发扬“壮太锦”
http://www.CRNTT.com   2019-07-23 10:15:41


来自花莲太鲁阁族的连美惠。(中评社 倪鸿祥摄)
  中评社南宁7月23日电(记者 倪鸿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2019“海峡两岸记者广西行”联合采访活动,22日上午参访南宁博物馆,馆内正好展出桂台两地民族织锦的结晶“壮太锦”,来自花莲太鲁阁族的连美惠指出,希望这个合作结晶能发扬光大,创造两地织娘更多就业机会,也希望得到国际认同。

  来自花莲秀林乡太鲁阁族的连美惠(Yuli Taki)是原住民工艺师表示,“壮太锦”中的“壮”是指广西壮族,“太”指的是花莲太鲁阁族,虽然两边语言不通,但两边的织绵历史悠久,均以工艺独特、构图巧妙及色彩丰而着称,两边民族重要生活文化的体现,而且有许多相似处。

  她指出,两岸完全是不同的地方各自手工的织绵,怎么会有火花出来?这是因为2010年她受邀到厦门参访,认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馆长吴伟峰,当时两人对织布织锦有聊不完的话题,于是相约寻找两地织棉的根源。

  她说,2012起,她与吴伟峰、广西织绣发展研究会会长贺卡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多次走访广西的龙州、大新、靖西、环江、宾阳、忻城等地区,深入地考察壮锦的原料材质、工艺技术、图案纹饰和传承情况,大量走访了当地的织娘,通过比对,确认壮锦和太鲁阁锦无论在材质、工艺、图案和功能用途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相似度。

  她强调“有图有真相”,指出壮锦和太鲁阁锦两相同之处,共有7个相同的图案,只是太鲁阁族的用色以彩虹7原色为主,壮族的用色则是更为丰富,后来织娘们将相似的图案融合织成两岸浓情的作品“壮太锦”

  连美惠认为,老祖先的智慧遗留下来,原本没人去启动,很高兴透过了南宁博物馆、广西织绣发展协会及她,一起唤起了两岸两地老祖先的技艺,虽然她不知道别的原住民族与大陆的少数民族有没有渊源,但以太鲁阁族遗留下来的技艺里,证明两岸少数民族的文化渊源。

  连美惠说,比起“壮太锦”的产量,她更在意的是品质,透过创意与文化及宣传,相信“壮太锦”应该胜过“LV”,可以造就另外一个中国的品牌。

  “壮太锦”已在桂台两地建立产业基地,台湾设在花莲县秀林乡,广西在南宁西乡塘区成立桂台“壮太”织绣研究生产基地、桂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基地,成为“壮太锦”和两岸织女的家,彼此交流密切,每年台湾花莲织女们都会到广西,与广西织女们共度“壮族三月三”, “壮太锦”产品也分别销往香港、瑞士、法国、意大利等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