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1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中国专题 ->> 今日评说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欧联合声明:扩大共同利益 就能缩小分歧
http://www.CRNTT.com   2019-04-11 10:29:59


4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共同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并发表联合声明。(图片来源:法国《欧洲时报》)
  中评社香港4月11日电/4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共同主持“第二十一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幷发表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在2020年年底前正式签署高水平的、双向开放的投资协定。这一成果,在此前唱衰此次会晤的西方媒体语境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法国《欧洲时报》4月10日载文《“扩大共同利益 就能缩小分歧”——也评第二十一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成功举行》,文章说,持“零和博弈”的老套思维,不同立场的观察家对此次会晤成果依然用“谁赢谁输”的视角去审视。有亚洲媒体因联合声明中写入“欧洲承诺将在‘一带一路’上与中国加强合作”内容而断定是“中国外交的胜利”;而此前幷不看好双方能发表联合声明的西方媒体则因“中国承诺允许欧洲企业更自由地进入中国市场、不强制要求外企技术转让”等提法,而认为是“中国重大让步”,因而就是“欧洲的胜利”。一时间,戴着这样的眼镜审视“声明”,掂量谁的让步大几分,谁的获利多一点,难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此,李克强总理在峰会记者会上,有一句极为辩证的观察:“只要我们能扩大共同利益,就能缩小分歧”。诚然,此次会晤的成功举行,幷发表对双边关系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联合声明,是双方秉着双赢思维取得的成果。

  有欧洲媒体认为中国的“让步”是“突破”,也有些言过其实。翻翻今年北京两会文件,恐怕“进一步扩大开放”是关键语句,因为这是中国进一步发展繁荣所必需的环境。中国因开放而受益,不可能再秉“封闭思维”。两会通过“外商投资法”,不是中国对世界进一步开放的铁证?那么,中国没有理由拒绝将“对欧洲企业进一步开放”写进“联合声明”。再则,有些西方媒体发明“中国通过强买强卖”致富的说法,现在恐怕他们自己都会哑然失笑。中国的经济奇迹不是靠“强制技术转让”实现的,也不可能实现。中国“何德何能”,可以效法美国的“单边主义”,来欧洲强买强卖?如此思维,不啻天方夜谭。那么,从未鼓励企业“强制技术转让”的中国,在欧洲要求下对此作出承诺,也是顺势而为,算不得什么“突破”。反观此次声明中关于欧洲对“一带一路”的正面回应,也非自今日始,欧洲领导人虽有“此为中国地缘政治战略”的疑虑,而“犹豫”不决,左右摇摆,但从未如美国一样公开对抗“一带一路”。欧洲大国领袖,都在不同场合明确支持“一带一路”与欧洲发展对接。尤其在“一带一路”已在欧洲遍地开花的新形势下,欧盟此次表态实属审时度势的题中之义,也算不得突破。

  当然,中欧联合声明为签署中欧投资协定,给出紧锣密鼓的时间表,堪称双边投资贸易关系发展走上快车道。对其他双边关系,具有榜样作用。正如李克强强调,中欧将共同发表的联合声明,不是一般的表态性声明,双方共同努力的不只是方向,而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成果。“我们要加快中欧投资谈判,中方和欧方达成共识,要在今年年底前取得决定性进展,以使双方能够在2020年年底前正式签署高水平的投资协定。这个协定对双方企业是公平对待的,是双向开放的。”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