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2月21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结合AI大数据 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http://www.CRNTT.com   2020-04-15 11:16:31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据大公报报道,长期以来,国际社会普遍重视生物安全保护。联合国曾通过《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等国际公约,努力架起生物安全的全球防线。

  进入本世纪,特别是“9.11”事件以来,人们担心恐怖分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制造恐怖袭击,美国启动“生物盾牌计划”,并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把生物安全与核安全、网络安全并列,称为“三大安全”问题。德国将传染病定性为国家安全威胁,英国、澳洲等国家还把安全国防的部门纳入到公共卫生体系当中。

  “许多国家都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近日对媒体表示,生物安全实际上还涉及军事方面的生物武器,包括基因武器和微生物武器等,这就直接关系到了军事和国防安全。

  “各国应该从政治层面坚持以人为本和全球共治的理念,进而在国际层面上开展合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劲表示,在加快突破生物安全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同时,各国应强化新兴技术的创新治理能力,推动生命科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交叉地带”的创新与应用,共同应对未来可能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安全和生物安全事件与危机。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