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共享,能否破解电动车治理难题
http://www.CRNTT.com   2020-06-09 10:40:36


  中评社北京6月9日电/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很多地方,一些超标、有安全隐患的电动自行车出没于大街小巷,令监管部门很是头疼。据媒体报道,近日,云南昆明市对辖区共享出行管理提出多项创新措施,通过定期考核、总量控制、“网格化”管理等措施,破解电动车乱象。有业内人士称,发展共享电动车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不错办法。

  电动车因操作简便、速度快、使用灵活,受到不少人的欢迎。特别是在3~10公里的短途出行距离内,电动车的使用非常广泛。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8 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已有约2.5亿辆,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电动自行车拥有量为57.5辆。

  但同时,电动车管理成本高、执法难度大的困局并没得到有效破解。比如,高楼“飞线”充电常引发火灾、电动车与其他车辆存在路权之争、骑行者资质缺少准入门槛、家庭电动车闲置率高等。

  因此,2019年4月电动车新国标落地执行后,不少城市开始鼓励发展共享电动自行车。利用共享经济模式破解电动车乱象,带来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比如,共享电动自行车由平台统一换电管理,可要求企业遵照专业的消防安全要求进行仓库建设与集中充电,减少蓄电环节引发的消防隐患;共享电动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智能终端采集车辆的位置、轨迹、车速等信息,与交管部门共通共享,实现有关部门对车辆的统一监控与管理,同时减少潜在盗窃和事故隐患。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表示,发展共享电单车模式还能创造岗位需求,有利于在后疫情时代保就业。运营共享电动自行车,企业需要配备线下调度运营、维修、充换电等操作人员,而这些工作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灵活性强。同时,相关企业在这过程中可以精准吸纳建档贫困人口、失业人口,使其成为助推稳定脱贫、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手段。

  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新业态,用新业态的创造力为稳定经济提供新思路,相关地方和部门不妨借鉴昆明等地的经验,在审慎监管的同时,积极鼓励创新,给予共享电动车等新业态发展更多的空间和时间。相信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方案,这些措施在推动加快相关行业、产业升级发展的同时,也能发挥新业态就业吸纳器的作用。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