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网评:为“新就业形态”厚植发展土壤
http://www.CRNTT.com   2020-05-25 00:06:30


  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网评:为“新就业形态”厚植发展土壤

  来源:新华网 作者:宋燕

  23日上午,在全国政协经济界联组会上,听完有关委员关于“新就业形态”的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要及时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时补齐,在变化中不断完善。

  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生活,是最大的民生。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问题都居首位,可见做好就业工作至关重要。受疫情冲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剧增,各项指标下行严重,许多行业、企业遭受重创,就业形势严峻复杂。但是,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疫情期间,基于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APP、移动支付等新技术的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微经济等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催生了大量新增就业机会,催热了“新就业形态”。

  顺势而为,“新就业形态”才能发挥积极作用。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自去年以来,我国已经正式发布了两批新职业。随着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的大力推动,更多的新职业将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等领域涌现出来。“新就业形态”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还有助于减缓经济与就业的波动。要积极主动调整应对,充分释放创新活力,通过培训促进新工作技能的提升与迁移,鼓励劳动者参与“互联网+”就业,让“新就业形态”茁壮成长。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