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达根 |
香港基础科研能力强,如何把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实现“产学研”结合?
陈清泉:创科发挥需要完整的产业链。香港和深圳相互间具备很强的互补性,在进行顶层设计时,可以把创新附加值高、但不需要大量土地的产业,如传感器、生物芯片、医药等,放在香港研发和生产;对于另一些需要大量土地的科技产业,可以放在深圳。
邱达根:在研究成果落地产业化方面,香港一定要同大湾区合作。比如商汤、大疆,都是香港或国际机构进行研发,之后与内地合作生产。香港若与内地共建“产学研”的商业转化系统,也要注意打通两地间不同的政策和规范,例如深圳的投资公司在投资香港项目时,仍存在诸多限制。此外,大学研发过程中的思维框架也要放开,研发的授权办法、大学教授的持股比例,目前都存在诸多枷锁,不太利于市场转化。欧美很多大学的科研成果产业化后,可以让教授持大股,利益归于研发团队。在这方面,也可以设立一些平台来帮手,欧美都有一些专业的平台,帮助大学进行科研和产业之间的对接。
黄仲翘:从基础科研,经过应用研发,最后能转化为一种成功的产品或创新的服务,这是一场接力赛,须要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来配合,大湾区内都具备这产业链内的各项能力和要素,并且在不断的增强,除了要加强香港特别行政区内“产学研”力量的结合外,更应着眼于探索大湾区内各层面的合作,这包括在基础研究的合作,应用研究的合作,现代生产方式的合作,国际贸易创新的合作,海外市场拓展的合作等等。我们必须随时代变化,瞭解市场所需,善用区内上下游产业的整体力量来谋发展。这也算得上是我和我公司这么多年的实践经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