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17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世界 ->> 深度分析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大华网路报:给自经区带动经济发展的机会
http://www.CRNTT.com   2019-05-07 09:03:00


 
  更何况开始只在高雄试验,若剌激经济效果不佳,停止试办另找其他出路亦无不可,但若不试,肯定会让高雄,甚至台湾再一次丧失翻转的机会。只是现在执政的民进党,似乎只要遇到对外开放的议题,本能的反应就是封锁。尤其是面对与大陆贸易往来的问题,更是犹如谈虎色变一般。“经济部长”沈荣津日前就表示,自经区是大陆货要进来,是很严肃且要注意的问题。

  专栏文章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行政院长”苏贞昌日前竟然在社群媒体撰文表示,“无论叫‘自经区’或‘自贸区’,国民党执政时迟迟不敢通过,今天却突然觉得要争取”。显然完全忘记国民党未能通过“自经区”条例,是受到民进党强力杯葛的关系,怎么会反而责任完全推给国民党!认为是国民党执政时不敢通过呢?若是国民党不要,试问当初“行政院”为何要草拟“自经区”条例呢? 

  蔡英文也加码指出,坚决反对“自经区”,因为提出这样想法是寄望和大陆绑在一起,把“中国货”在“自经区”转一手,变成“台湾货”;在美中贸易战正酣的时候,让“台湾制造”和“中国制造”分不清楚,不但影响台湾品牌的信用,也将台湾置于美国报复的风险。此种看似在维护台湾的权益,实则反而伤害台湾作为优质转运中心的地位。 

  研究指出各国在进口产品时都有“原产地标章”规定,若大陆制产品进口台湾,至少需加工增值35%以上,才能称做“台湾制造”,“MIC变MIT”并不如外界以为的那般容易。民进党刻意混淆“台湾制造”和“中国制造”的界限,背后的逻辑还是在打“恐中牌”,希望能藉此达到鱼目混珠的效果,进而在“总统”初选,甚至大选本身,取得有利位置。 

  没有一项政策是百利无一弊或百弊无一利,关键在于政策施行是否利大于弊,以及能否针对弊有任何补救或防治措施,设立自经区的构想亦复如此。目前看来自经区政策利大于弊,若不慎有弊亦可以有停止机制来补救,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不设立的理由。除非民进党不想经济发展,否则应该让自经区方案一试。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