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到198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出现了徘徊不前的局面,人粮矛盾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中科院27个研究所的科研人员,投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4省的农业主战场,启动了以盐碱地治理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农业科技工程,被人们称之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
中科院院士李振声至今难忘:“中科院的400多名科技人员,长年累月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夜以继日辛苦工作。”
进入21世纪,同样的奋战再度在环渤海这片土地上演。2013年,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正式启动,目标是实现到2017年增粮68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
与此同时,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还相继取得了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甲醇制烯烃技术、海水养殖等重大技术突破;开展了沙坡头流沙治理、重大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东北盐碱地治理等一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研制出地奥心血康、丹参多酚酸盐等一批重大创新药物。
打赢脱贫攻坚战,科技成为重要支撑。中科院的科研人员纷纷走出实验室,来到田间地头,把科研成果播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贵州省水城县盛产猕猴桃,但传统品种种植范围小。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钟彩虹等人,利用自主培育的“东红”猕猴桃替换传统品种,提高了抗病性,将当地种植范围从海拔1300米提高到1600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科院定点帮扶4个贫困县,承担包括青海、新疆和革命老区的50余个扶贫点的科技扶贫任务,累计帮扶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