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罗范椒芬对话中评:要破除困扰港人的心魔
http://www.CRNTT.com   2016-09-27 00:23:59


全国人大代表、前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
  中评社香港9月27日电(记者 黄博宁)香港社会近年面临深刻矛盾:一方面,本地经济结构严重畸形,缺乏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向上流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一国两制”的实践出现新情况、新问题,中央与泛民主派之间的张力有所上升。

  反国教、占领中环、旺角暴乱等大规模群众运动在上述背景下产生,大中学生担当急先锋,其本土、反中甚至“港独”诉求,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年轻人为何会有强烈的分离主义情绪?是否与教育改革实施以来,通识教育科的引入和中国历史科的式微有关?

  日前,中评社专访全国人大代表、前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椒芬。她向记者表达了三个观点。第一,通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探讨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现时不少老师凭个人的价值取向,采用“拿来主义”,只跟着某些报章的方向走,完全偏离了设计者的初衷。第二,初中阶段,学校有义务为学生提供每周两节的中国历史课程,无论是否独立成科,都不应少于此量。教育局有责任确保所有学校达到要求。第三,学习历史不等于会爱国,爱国不一定通过学习历史培养。关键是要破除心魔,对今日的中国产生归属感。

  中史之辩:多学历史不一定爱国

  教育界一直存在“国民教育的根本在国史,国史教育的根本在中国历史科”的观点。然而,千禧年初的教改削弱了中史科在初中的独立地位,新高中课改又使高考报考该科的学生急剧下降。学校因报读人数少,取消该科的现象亦存在。故有学者认为,国史教育欠缺,对国家没有足够的温情和敬意,是部份学生举起“反中”大旗的原因。

  罗范椒芬否定这一说法。她肯定中国历史科的必要性,表示不管以何种方式进行,国史在回归后的初中课程大纲规定是必修科,每周应有两节课时。回归前,职业先修学校并无国史科,因此约有10%的初中生完全没有接触国史的机会。就业内人士反应,有学校两周仅有一节中史课,罗范椒芬回应指,若真有这种情况,教育局应督促学校检讨。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