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人工智能为医疗打开更大空间
http://www.CRNTT.com   2019-07-01 08:03:50


  中评社北京7月1日电/利用5G医疗设备完成对患者的一系列检查,通过5G网络传输医学影像和病情记录……不久前,四川长宁地震发生后,四川省人民医院运用5G技术,对灾区伤者进行实时远程视频会诊。这是世界首个将5G技术运用于灾难医学救援的案例,也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医疗服务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科技发展蕴藏着进步力量。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健康事业插上了智能翅膀。从可穿戴设备掀起健康管理热潮,到影像辅助技术用于病灶精准识别,再到远程医疗让大山里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服务,技术红利大大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也深刻改变着医疗服务模式和理念,为构建新型医疗体系提供了重要支撑。

  事实上,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已经成为现代科技热点。围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产业融合、产品落地等,世界各国纷纷展开布局。早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将医疗领域纳入“互联网+”行动计划。去年4月发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医疗人工智能研究和应用进入高潮。蛋糕持续做大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行业风口,市场资本大量进入,一批优质企业脱颖而出。得益于政策规划的有力引导、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不断涌流,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智能医疗时代正在加速到来。

  人工智能赋能医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前景。同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数据是智能医疗的基础,但目前医疗健康数据的标准化、统一化和智能化尚有待提升。我国拥有近14亿人口、上万家医院,每年产生医疗健康数据规模巨大,但绝大部分是非结构化的数据,成为行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又如,当前人工智能产品数量可观,但质量参差不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亟待攻克一些核心技术短板、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立足长远科学谋划、破除政策壁垒,优化产学研成果转化机制、激发创新的动力,也需要相关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埋头攻关。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推动智能医疗行稳致远。

  也要看到,技术进步回避不了伦理道德问题,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只有与情感、伦理等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造福人民的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群众在医疗服务中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作为科技创新攻关的方向。与此同时,也要处理好医疗人工智能在主体资格、侵权责任、数据和隐私保护等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安全、可靠、可控的技术产品,更好服务医生、患者和医疗事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重要目标。健康中国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为实现“健康中国”拓展了新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筑牢技术创新的基石,擦亮造福人民的底色,智能医疗时代大有可为。

  来源:人民日报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