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11月14日电/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导,进入11月,张掖制种玉米采收、晾晒、脱粒、收储基本完成。沉甸甸、金灿灿的玉米种子装满仓库,静待来年春暖。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的甘肃省张掖市,自然禀赋优越:光照充足,冰雪融水汇成的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城而过,水源丰沛。北望巴丹吉林沙漠,南依祁连山脉,形成天然疫病隔离带。“天帮忙”加上“人努力”,经过几十年发展,张掖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
粮安天下,种为粮先。玉米制种不仅关系当地产业发展、群众增收致富,更关系国家种业振兴、粮食安全。张掖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代国银告诉记者,近些年,伴随产业蓬勃发展,也出现了不少“成长的烦恼”。从监督检查情况看,种子生产服务费管理混乱,乱收费乱摊派,镇村干部违规接受企业吃请、收受红包礼金等问题较突出,严重扰乱产业发展秩序。
“种子生产服务费是制种企业向镇村两级支付的费用。早期由于管理不规范,部分企业直接将这笔钱打到村干部个人账户,导致截留、挪用等乱象丛生。”代国银介绍。而乱收费乱摊派主要表现为制种镇村以“赞助费”及各种纪念活动为名,向企业额外收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开支。个别干部甚至假借集体名义向企业借款,为个人谋取私利。
本地制种基地有限,优质基地更是稀缺资源。一些企业为了争夺更优质、更集中的基地,私下与村干部拉关系、套近乎,请吃请喝送钱送礼现象时有发生。少数镇村在选择种子公司时,考虑的不是哪家资质好、实力强,而是看“谁给的好处多”,导致出现恶性竞争、撬抢基地、拖欠群众制种款等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自2022年起,张掖市纪委监委连续三年将玉米制种领域腐败问题纳入专项监督范围,与巡察、审计等单位联动,起底问题线索,推动农业农村局等职能部门全面摸排整改,完善制度规范,以制度管根本、管长远。
“违规收费、权钱交易产生的重要原因在于过去基地配置权力架构不科学,缺乏有效监管。”代国银告诉记者,以往各村社自行决定基地配置,乡镇负责指导监督,这种模式廉洁风险较大。此外,制种基地碎片化分布也制约了种子生产机械化进程,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在监督推动下,张掖市出台国家级杂交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办法,基地配置决定权由市里统筹,各县区具体落实,根据种子企业动态评级情况实行市场化配置,促进优势企业与优质制种基地强强联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