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香港回归25周年的回顾与展望
http://www.CRNTT.com   2022-09-06 14:27:55


胡伟星
 
  放手且倾举国之力支持,可概括为中央对港政策的最显着特征。例如应对金融危机、抗击SARS、“个人游”、CEPA等,用“倾其所有”、“掏心掏肺”来形容国家对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支持,一点都不夸张。

  遗憾的是,多少年来,香港的管治精英们没能展示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魄力和担当,欠缺理解中央政府意图、判断国际形势的政治能力。许多官员们的家国情怀、执政为民的理念也甚为薄弱。

  邓小平当初拍板深圳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就是以香港为窗口招商引资,说直白一点就是“师承香港”,从学徒做起。深圳多年来对香港这个大师傅只能“仰望”。

  香港在上世纪八十、九十年代,的确有令大陆“抄作业”的本钱。那些年,皇岗口岸开出来的香港货柜车川流不息,拎着皮包“跑马圈地”的港商多如过江之鲫。香港在1990年曾经占比中国GDP 20%,几乎超过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等经济大省的总和。那是香港最黄金的岁月,也是港人自信心最“爆棚”的时候。

  这个世界真是变化太快,多年来要仰仗港商鼻息承接“三来一补”订单的深圳,一个华丽转身已蜕变为中国硅谷,快得令许多港人未能反应过来。

  “一国两制”的错误解读及深层次矛盾的爆发 

  二十多年来,香港各界对“一国两制”的阐释明显偏颇,过于强调两制,淡化一国。这是导致一国两制“变形走样”的最重要原因。也因此,香港没能把握与北京在上半场互相瞭解、互信共赢的良机,回归长逾十五年的良好开局被打乱。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道理其实很简单:一国是根本,根深才能叶茂。

  过去十年(包括第四和第五届的两名行政长官梁振英、林郑月娥的任期 ),由于许多深层次矛盾爆发(包括地产霸权、经济结构转型、土地房屋紧缺、贫富悬殊超逾基尼系数警戒线、年轻一代渐失社会上升通道等)。

  住屋之窘迫是港人永远的痛。记得林郑在2017年当选特首,第一个大动作就是成立“土地供应专责小组”,转眼任期都快结束了,效果如何,市民有目共睹。根据房屋委员会的最新统计,公屋平均轮候时间超逾六年,创回归以来新高。董建华当年提出的“3年上楼”目标,经历数任特首,轮候时间翻倍,徒呼奈何。

  香港是全世界最盛产超级富豪的地方,是按人口比例拥有最多劳斯莱斯的城市。前几年阿里巴巴的马云来香港“敲门”,在山顶的白加道花15 亿港币买了个房子,卖家是被誉为李嘉诚“军师”的袁天凡,折算成每平方米的价格是136 万。这个价格创下香港每平方米最贵、全球第二高的纪录。港府当时划出的贫穷线,是一人住户月入4,000元,二人住户9,000元。可见贫富之间,是天壤之别。

  香港富豪们惊艳世界的这类壮举,多得不胜枚举,同样多的是草根阶层的滴滴辛酸泪和声色犬马背后的无声叹息。维多利亚港两岸的璀璨辉煌,与油麻地深水埗土瓜湾的笼屋和劏房,同时存在。所以说香港是天堂与地狱并存的地方。

  李克强总理5月底在北京会见候任特首李家超,强调要解决民生的“难点、痛点”,是为肺腑之言。

  香港的政治动乱与西方势力

  香港的嬗变,也与国际局势与大国博弈密切相关。从邓小平1980年代初实施改革开放直到21世纪大约前10年,美国基本上采取促使中国和平演变的政策,经贸合作成为稳定中美关系的“压舱石”,香港因而受惠。 

  眼见无法推动颜色革命,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中国的强势崛起开始感到不安。

  为了化解历史上新兴强权与既有霸权的敌对竞争关系 ,避免“修昔底德陷阱”。2012年在出席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的致辞中,习近平9次提到“新型大国关系”,希望以诚相见,与美国增加互信。遗憾的是,对中国的强势崛起,美国政府及媒体舆论基本上抱持狐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香港因外国势力煽风点火进入急剧动荡时期,包括2014年的“占领中环”、2019年的“反送中”,与中美交恶的态势大致吻合。特别是从特朗普执政后期或拜登政府的粉墨登场,中美关系像自由落体一样飞坠。

  由于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人文价值观的种种不同,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的确有很大的认知差距(perception gap)。美国精英阶层内心深处一直存在“中国焦虑”(China Shock),不仅担心中国经济的规模,还担心其速度。换句话说,中国在国际舞台不知不觉之间从旁观者、参与者,转换成领跑者的角色。这让习惯了“独步全球”的美帝感到害怕,觉得这是在“养虎为患”,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二战后是美国实力最强之时。经济上,它的GDP占到全球GDP的50%;它不仅军事力量最强大,在政治上的道德感召力、文化上的软实力都是公认的老大。换言之,整个世界秩序就是美国人设计的,几个主要大国虽然有份加入“董事会”,但山姆大叔“定于一尊”。

  2018年中国GDP达到差不多12万亿多美元,美国是20万亿,在当今全球主要国家当中,超过10万亿GDP的国家只有两家,就是中美两强。冷战时期跟美国抗衡、中国尊称为“老大哥”的苏联已经成为历史名词。今天的俄罗斯,GDP体量相当于广东的珠三角。

  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是美利坚在东亚历史最悠久的外交使团之一。2019年黑暴肆虐的前一年,美国总领馆高调庆祝成立175年,硬销所谓的普世价值,其处心积虑,路人皆知。

  中美之间的贸易乃至综合国力,已经从量变来到质变的临界点。香港作为中国最自由开放的城市,未来仍可能遭受更大冲击。俄乌战争开打,西方抛出“经济核弹”,直接把俄罗斯踢出SWIFT系统。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对潜在的风险必须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一国两制”进入下半场的前赡

  诚如习主席5月底在北京接见李家超时指出,香港尽管经历风雨挑战,但“一国两制”取得的成功举世公认,中央落实“一国两制”决心从未动摇,更不会改变。

  毋庸置疑,《国安法》实施后,香港的确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尤其是在政治、社会、教育、媒体领域。我们经常听到“这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无论从乐观还是感伤的角度理解这句话,香港不再是以前的香港是一个事实,这也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巨变的必然结果。

  展望未来,作为“一国两制”方针核心要义的“爱国者治港”,是实行“港人治港”的最低标准。这一点很有强调的必要,因为在香港还有很多人听不明白,或者说听不进去。

  但仅仅会喊口号而没有真才实学的爱国者,是无法实现良政善治的。北京学者田飞龙曾经撰文指中央需要爱国者贤能,而不是“忠诚废物”,话虽说得难听但非常中肯,在香港政圈引起相当大的震荡。夏宝龙也曾强调要选出“管治能力强的坚定爱国者”,这可视为未来管治团队大调整的征兆。

  呼唤“管治能力强的爱国者” 

  按照李家超提出的三大施政方向,包括以结果为目标解决问题、全面提升香港竞争力,以及奠定香港发展的稳固基石,以前者最受关注。他说自己是一个务实的人,“一向相信做事除了要符合程序,更要以结果为目标”。这种做事风格,符合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去年7月向香港管治者提出的要求,“不仅要想干事,还要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

  香港经过多年“占领中环”、“反送中”政治折腾,百废待兴,千头万绪,急需处理的事可列出长长的清单。为政者,一定要急民之所急,坐言起行,重在落实。

  举例说,新界土地产权的构成复杂,很多土地仍需规划,经过繁复的开发审批程序,还要考虑环评保育。但无论多么棘手,发展就是硬道理。把复杂事情简单化,还是把简单事情复杂化,是衡量任何一个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杆。

  香港已经回归二十五年,“民心回归”工程依然艰巨。李家超不久前以“将会是一曲新的交响乐”来形容如果成功当选,新一届政府会以诚恳的态度走入社区倾听民意。希望他能做一个“全民特首”,弥合多年社会运动造成的撕裂,为香港市民找回以中华民族为根的国家认同和主体意识。

  “一国两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优势

  顾名思义,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把“特别”两个字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中国才有价值,对世界才有价值。 

  譬如,大湾区的规划,是香港自开埠以来首次参加中国的发展战略,也是香港回归之后“一国两制”的崭新实践。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独立关税区四个中心城市十一个行政辖区,这是大湾区的基本盘。香港的传统产业优势正在收窄,与内地许多城市的发展差距也在缩小,发展瓶颈显而易见。大湾区要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协同”作为基本原则,对香港经济肯定是强大助力。 

  所以有很多有识之士认为,这可能是香港再铸辉煌的最后机会。如果不好好把握,香港“被边缘化”为二三流城市,不是耸人听闻之说。 

  “同为香港开新篇”,是李家超的竞选口号,何尝不是香港公众的殷切期盼?李家超是“一国两制”昂然迈进下半场的第一任特首。希望他和他的团队,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脚踏实地,带领香港砥砺前行。亦祝愿新一届特区政府不断提升治理效能,巩固、提升香港的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地位。

  胡伟星:香港25年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回归25年来,我觉得香港取得的发展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我概况讲三点。第一,过去25年香港的繁荣稳定得到保持。香港过去25年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依然保持住她的繁荣稳定,保持住了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香港金融系统稳健、资本自由流动、人才资源丰富、法治环境良好,仍然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之一。当然,这都得益于祖国的强有力支持,每当困难时刻香港都会得到中央政府和内地的大力支持,使香港能够挺过难关、继续前进。

  第二,过去25年香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定位。香港经济曾经是“亚洲四小龙”,靠着上个世纪70、80年代亚洲经济起飞的带动,崛起为亚洲的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枢纽。但是几十年过去,地区和全球经济环境早就时过境迁,香港的优势不再,需要重新定位。过去25年香港有迷茫的时候,有悲观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向何处行。最近十几年,香港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这就是要背靠祖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香港才能保持自己发展的动力和可持续性。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纲要出台后,大湾区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香港与内地联系越来越紧密,公路铁路网、通关设施更方便,香港与大湾区城市“一小时生活圈”初步形成,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使“软联通”进一步深化,香港今后发展前景更美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