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工智能治理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是在全球平台上实现的,因此,其治理也不是某个国家或区域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全人类的福祉。因此,我们需要有全球视野,拓展全球合作。在这方面,国际社会有过一些经验。例如核军控和气候变化等难题,都是先在学界、企业界和社会组织中被广泛讨论和推动,最终达成国际共识,形成有效的治理原则和制度。
目前,国际上围绕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正在进行广泛和热烈的讨论,不少国家和机构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原则主张。但各国间仍缺乏大家共同接受的人工智能治理原则和在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共识。
中国对人工智能的国际合作和治理采取的是积极参与的开放态度,也主动搭建了不少平台,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吸引了国际和国内的不少关注。天津的世界智能大会、重庆的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等,也都是向世界开放的交流平台。
中美关系的前景也关系到人工智能治理的国际合作。有人会说,美国挑起贸易战,破坏全球贸易体系,是对国际秩序更大的挑战。我觉得确实如此,这是一个主观的破坏性行为,中美关系的动荡为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探索也带来一定阻碍。
而现实中,中美学者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关系是相当紧密的。根据科睿唯安提供的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文献数据,从2013年到2017年,全球参与评估的167个国家/地区在“计算机、人工智能”发文排名中,中国大陆位居第一,发文量达到59573 篇,占25.02% ;其次是美国,发文量是32527篇,占13.66%。中美两国国际合作论文数量增长最快,过去五年中国大陆开展国际合作最多的对象是美国,美方开展国际合作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大陆,双方合作论文有四千多篇。
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中,中美各有优势。数据显示,在涉及人工智能基础层的算力、数据和算法三大关键要素中,美国在算力和算法上有优势,巨头公司基本掌握着开元算法平台和场景丰富的算法能力,而中国正在积累越来越多的应用和数据资源。从两国的实践看,如果中美无法有效合作形成共同标准的数据和算法,双方的产业和未来发展都将受到很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致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要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中国愿在人工智能领域与各国共推发展、共护安全、共享成果。”
因此,我们需要从相互依存、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出发,主动参与和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推动了新的国际议程的设置,相信人工智能技术也能成为各国合作的新平台,为全球化增添新的动力。中国人应该也能够为此做出贡献。
四、对人工智能的国际治理的三点建议
一是保持开放性。人工智能的技术发展与产业应用是全球高度协作的成果,其未来的发展也依赖世界各国优势互补,合作共享。因此,在人工智能的治理上也需要保持开放性,集合各国智慧与经验,实现有效的全球治理。
二是合作性。人工智能被认为是一项综合性的“原力技术”,其治理也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和多部门乃至多国的共同参与。各国在探讨和构建治理机制的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取长补短,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治理。
三是客观性。人工智能作为革命性的新技术,难免引发很多误解和怀疑,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技术的未来结果。国际治理应该秉承中立客观的立场,保护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积极性,尊重人的权利与尊严。
最后,我祝愿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能在推进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包容制度创新方面取得好的成果。也祝愿与会代表们,能够利用上海市搭建的这一平台,深入沟通、凝聚共识,为未来描绘美好的蓝图,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来源: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