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网评:“第三世界”面临疫情“第三波”冲击
http://www.CRNTT.com   2020-05-19 00:20:49


 

  经济全球化在建构全球性的生产链条和贸易体系的同时,也瓦解了不少国家的生产自立和生活用品自助能力,对全球经济体系高度依赖。当后者因抗疫带来的“闭关锁国”而突然断裂,一些国家的无力感也比往日未加入全球经济体系时强烈得多,欠发达国家尤其如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财政保障也远不如发达国家充裕,要想重新组织本国资源或利用全球资源来化解危机,短时间也难做到。全球化内化加剧了这些国家应对突发危机时的难度,这在当前疫情的全球扩散中一览无遗。

  以往主要由资本的世界流动推动的全球化进程中,由于资本并不提供公共物品,加上资本意志对国家意志的消解,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普遍在政治上或轻或重陷入失能,增进国民福利和抵御危机的能力大为减弱。与此对应,亟需的是全球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和面对共同问题时的共同解决机制,包括针对全球和各国的危机处理机制。但在资本驱动的全球化中,这些方面的建构显然是短缺的,过去一些年流行着的“全球治理”概念,并没真正转化或落实为实践。

  构建有责任感的“复线全球化”

  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对全球化的悲观声音增多,普遍认为以往的那种全球化模式已经走到尽头,未来需要展开“全球化的重构”。以往由资本驱动的经济全球化是单线条的,没考虑到各个国家在解决内部问题及全球性问题时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这实际上是有利于少数人的全球化,带来了包括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在内广泛不同人群间的利益疏离和政治撕裂,也削弱了各国的自我维护能力和对公共福祉的承诺。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