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5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中国专题 ->> 社会大千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教育如何实现现代化?
http://www.CRNTT.com   2019-03-01 10:52:28


 
  第二,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推进随迁子女入学待遇同城化”等表述,对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颇具意义。长江教育研究院研制的《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指数2017》分析显示,当下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整体已经过半,但省域之间发展水平、发展速度是参差不齐的。这也是民众直观感受最为突出的一点。令中国普通百姓头疼的“学区房”“择校费”“异地高考”等问题,无不根源于区域教育质量差异和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更是任重而道远。

  第三,职业教育。中国传统观念中素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相比于大学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过往的被重视度和社会认可度都较低。随着经济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对高素质的劳动人才的需求攀升。规划中将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幷置于一段而论,表明职业教育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据悉,中国正加大对应用型高校的投入力度,幷实施职业教育改革。

  第四,信息化改革。规划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一个单独条目列出,幷在其中提出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2018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包括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等具体目标举措。前段时间,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文章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被广泛转载,讲述的正是贫困地区的中学生通过直播与名校同步上课的故事。重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既是与国际现代标准接轨,更能服务于普及优质教育资源,用科技的力量填补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缺口。

  在全球范围内向终身学习演进的大潮中,《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描绘了中国教育在未来十数年的发展图景,即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学习型社会体系。其间,各种改革与机制创新都关乎成效,考验着国家治理和社会观念的现代化。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