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6日 星期四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积极财政政策“加法”“减法”同发力
http://www.CRNTT.com   2020-05-25 08:22:05


  中评社北京5月25日电/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作何安排,备受关注。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这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

  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财政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陈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财政政策扩张规模上判断,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不会太低。除了2.5万亿元的新增减负,今年新增赤字、抗疫特别国债和新增地方专项债,仅此三项可形成3.6万亿元的新增扩张规模,使三者总规模达到8.51万亿元,能够有效对冲疫情带来的冲击,将产生良好的宏观效应。这一扩张规模,也将对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以及“六保”等任务形成有力支撑。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一季度经济的静态损失接近3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和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合计2万亿元,能够弥补疫情对一季度经济七成左右的直接冲击,加上比去年新增的1.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合计财政支出扩张力度为3.6万亿元,低于此前的市场预期,财政支出政策有所节制,为后续留出了更大的有为空间。

  刘哲表示,从资金投向来看,将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是面对疫情冲击做出的超常规安排,旨在救助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用于保民生、保就业、保市场主体,这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符合当前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结构特征。

  在加大减税降费力度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新增减税降费约5000亿元。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包括免征中小微企业养老、失业和工伤保险单位缴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减免民航发展基金、港口建设费,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

  5月22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上,财政部部长刘昆表示,今年坚决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将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下功夫,既做加法也做减法,调整结构,有保有压。加法就是提高赤字率、发行抗疫特别国债、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减法主要是惠企惠民,减税降费。

  “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远超去年。”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此次减税降费规模力度超出预期,但又符合我国当前形势发展需要,将为稳定中国经济基本盘提供坚实有力的政策保障。

  普华永道中国间接税服务主管合伙人李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深化增值税改革措施在今年继续执行,对持续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产生叠加的累积效应,将助力企业渡过难关,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未提及调整增值税税率结构,而是提出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制度,这意味着除零税率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将继续实施13%、9%和6%三档税率。

  李军表示,对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政策的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2020年底,为小规模纳税人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生活服务业纳税人在复工复产中给予进一步支持。

  张依群建议,下一步,要确保2.5万亿元减税降费政策真正落地见效、不打折扣,要制定和细化优惠政策的操作办法,取消一切相关申报审批流程,采取符合条件直接落实减免政策,实现政策一站到位、落地直达,节约政策落地成本,切实让企业从中受益得到实惠。

  来源:证券日报  作者:包兴安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