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4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有效路径
http://www.CRNTT.com   2020-04-22 09:10:51


  中评社北京4月22日电/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带来的巨大潜能,将为中国打造又一强劲增长极。在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须着力把准深度融合的方向和有效路径。

  经济日报发表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院方大春、裴梦迪文章提出,首先,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发展过程中,应把准深度融合发展方向。

  不能将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简单地理解为区域同质化、城市同城化、要素分布均匀化和公共设施布局均等化,需把准长三角一体化深度融合的方向。

  一体化深度融合方向不是区域同质化,须体现出地区禀赋优势。长三角各区域自然环境、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及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一体化发展不能走同质化的道路,要坚持区域差异化,形成区域竞争力。

  从长三角内部看来,提高一个地区的区域竞争力,需要根据地区自身定位着力打造区域品牌。从长三角整体看来,提高区域竞争力需要优化整个长三角的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世界级产业集群,这需要对整个地区进行资源统筹安排,促进资源最佳配置,各地区按本区所拥有的比较优势进行发展。从经济势能角度看来,由于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交通方式、人口分布、技术经济水平等因素在不同地点的组合而形成的差别程度,能够产生强大经济势能。

  一体化深度融合不是城市同城化,应突出城市功能特色。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网的发展以及跨江跨海大桥的建设,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交通时空距离大大缩短,同城化特征初显。“同城化”绝对不能理解为城市间差异消失,各城市应发挥好各自的城市职能。若城市群中的各个城市主体缺乏明确的分工和职能定位,易导致各个城市存在同一领域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造成资源错配和资源浪费,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严重受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长三角城市群整体效能的发挥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要以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同城化的关键是城市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生活同城化、便利化。

  一体化深度融合不是要素分布均匀化,需提高要素全域配置效率。长三角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要素布局不能搞均匀分布。各地区的要素要与当地的市场条件结合,根据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发挥考虑布局,否则可能会引致区域间的资源要素错配、产业结构同质以及低效益、乱投资。长三角一体化不是追求要素空间布局均匀,而是强调原材料、资本和技术市场等生产要素能够在长三角区域内自由流动。随着城市产业、人口与空间不相适应性增强,所造成的经济和社会矛盾增多,城市发展模式应该进行调整,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人口、产业与空间协调发展。

  一体化深度融合不是公共设施布局均衡化,应追求公共服务均等化。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公共服务均等化强调的是区域内公共服务资源的共享化、便利化,并不需要完全保证在各个地区都有均等提供点。长三角一体化规划需要合理配置与整合现有资源,避免区域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因此,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不应各自为政,而应公共服务的跨区域联动治理和共享,追求本地利益与整个长三角区域利益的统一。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