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2月27日电/中央企业是国有经济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国民经济的命脉,主要分布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既要承担好社会责任,同时也要保持良好经济效益和商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参考报发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研究员甄新伟文章表示,21世纪初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中央企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迈入高质量转型发展阶段。2018年,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上榜数量为120家,其中,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就达48家。近些年,央企发展呈现一个明显特征,金融业务发展较快,金融资产规模较大,在央企经营管理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加强央企金融资产监管的必要性,并对未来央企金融业务监管提出初步建议。
央企金融业务呈现三大特征
文章介绍,中国央企经营绩效保持良好。截至2018年末,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共有96家,在2018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比增长16.7%。
中国央企金融业务发展很快,央企金融资产规模增长也较快,除了全国性金融机构持有的金融资产外,国资委监管央企持有的金融资产已成为国有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央企金融业务可简单概括为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参与面广。央企涉足金融业务数量较多,96家央企有超过70家央企或其成员单位直接或间接控股金融企业,占比超七成之多。
二是金融牌照多。央企涉足金融业务类型多,有银行、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某些个别央企已经实现了金融资质全牌照。
三是利润率高。央企金融业务产生的利润,对集团整体利润贡献越来越高,是一个明显趋势。据悉,某家央企的金融资产占企业总资产比重达10%,而金融业务利润贡献度对总利润贡献度则达到20%,处于较高水平。
央企开展金融业务的意义
文章认为,央企涉足金融业务既有内在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有外部金融环境变化的助推动力,应站在客观公正立场看待央企金融业务发展较快、资产增长较快等现象。央企参股或者控股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积极打造金融板块,开展金融业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一是满足央企产融结合的客观需要。央企通过适度发展金融相关业务,特别是以满足自身主业发展所需要为目的的金融业务,更加促进央企主业与金融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央企综合经营绩效。
二是满足保持央企业绩稳定的内在需要。近些年中国积极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助推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央企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时面临较大业绩增长挑战,适度发展金融业务所产生的收益,可以帮助央企缓解转型期间的利润压力,保障企业稳增长。
三是提升央企综合竞争力的实际需要。发展金融板块,积极配合支持央企主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央企主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国有企业改革进程中,优质的金融板块也会成为央企的重要国际竞争力,成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重器。
加强央企金融业务监管的必要性
文章认为,央企做大做优做强离不开外部金融机构的有力支持,同样也需要内部高效专业金融服务辅助。央企金融业务有外部金融机构无法替代的特殊价值和作用。但开展金融业务又是一把“双刃剑”,做不好反而会拖累央企主业发展,随着央企普遍开展金融业务,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监管,规避以下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