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汪毅夫:台湾文学史研究的视角
http://www.CRNTT.com   2019-02-28 00:29:51


 
  3.民俗学的视角。清代,一批又一批大陆文人游宦或游幕到了台湾。出于对台湾风土人情的好奇,也由于“入境问俗”、“下车观风”一类古训的驱动,他们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文学作品。“风气是创作里的潜势力”,本土作家亦起而响应。总而观之,采风诗和风土笔记是清代台湾数量最为可观的文学作品。清代台湾采风诗的主要作家作品很多,如郁永河《台湾竹枝词》《土番竹枝词》、施琼芳《盂兰盆会竹枝词》 《北港进香词》、刘家谋《海音诗》《观海集》等,不胜枚举。风土笔记则有陈盛韶《问俗录》、吴子光《一肚皮集》等。日据台湾时期,采风问俗也是台湾文学的创作风气。以吕赫若的小说为例,我曾作《吕赫若小说的民俗学解读》(1997),从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吕赫若的小说。我发现,吕赫若的小说描述招赘婚俗、洗骨葬(二次葬) 、风水、取名、妇女发型和服饰等民俗事项生动而深刻,笔触至于细微处,可以视同民俗学报告。譬如,其《石榴》描述了招赘婚是常有的婚姻形式(金生、大头兄弟的婚姻都是招赘婚)、男女双方的动因(贫困而无力娶妻,需要劳力和需要子嗣继承)、“招入娶出”的同居方式、婚生子女随母姓和婚父姓的约定(俗称“抽猪母税”)、双方祖先牌位(俗称“异姓公妈”)的祭祀等。又如,《风水》细致描述洗骨葬风俗的详情,并记录了民间有关祖先坟地的风水“对大房不好,却庇荫二房会荣华富贵”、母亲坟地的风水“不好”也会对子女构成“凶恶的原因”等说法。

  4.“以风俗解释方言/以方言表现风俗” 的视角。曾任厦门大学教授、也是厦大校史上学术牛人的顾颉刚曾经说:“以风俗解释方言,即以方言表现风俗,这是民俗学中新创的风格,我深信其必有伟大的发展” 。在我看来,一部《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简直是一部“台湾方言语汇”和“台湾民俗大全”的合订本。从“以风俗解释方言/以方言表现风俗”的学术视角,从《光复前台湾文学全集》取证设论,同学们不知可以做多少文章呢。举几个例子。其一,村老的《断水之后》里有一句骂人的话“干恁开基外祖”。让我们用冈俗来解释方言,台湾社会经历过移民开发的历史阶段,在台湾的移民社会阶段里,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贫困的男性单身移民婚姻的主要形式是入赘、是招赘婚。在妻家,入赘者的祖先牌位要安置在妻家祖先牌位的旁边,随母姓的招赘婚生子女视父亲的祖先为外系祖先。“开基外祖”辱骂对方的入台开基祖是“外祖”,是入赘者。又如,一吼的《旋风》用了方言“抢孤”一词:“抢孤也似的一群褴褛的儿童,推着满脸可怜相,尖锐的眼光忽然发现一条番薯根,就不顾利害的抢前去摘取”。吴子光《一肚皮集》记:“(中元)夜漏三鼓,焚冥帛送神,将彻,恶少年三五成群,奋臂夺神馂以去,则弩目视人,无敢撄其锋者。谓之抢孤”。此则“以方言表现风俗”也。有台湾学者在1997年12月26日台湾《民众日报》上撰文指摘“日治时期台湾本土作家忽视民俗文化、宗教、祭祀的现象” ,这不仅是无知的表观,还是政治偏见导致学术倾斜的例证。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