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从城市、产业和机制入手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群
http://www.CRNTT.com   2019-02-14 08:53:11


  中评社北京2月14日电/大都市群的主要功能,可以定义为以下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复杂的多元产业集群的协同集聚平台;二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聚区;三是世界大国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主要支撑空间和全球化的引领区域。

  经济日报发表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建军文章表示,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竞争的主要单元已经从国家转移到大都市群层面,是否拥有具备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群,是一个国家能否占据全球价值链、产业链高端的关键所在。中国正在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特别是面临当前全球化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迫切需要建立自主可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国际化大都市群,应对新的挑战。

  文章认为,中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并非制造业强国,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制造业大多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要改变这种格局,重点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和打造高品质产业集聚空间,更好加快多产业协同集聚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加快大都市圈和国际化大都市群的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全球化竞争中,中国具有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人口和人力资本优势、国内市场规模优势,以及地理空间优势。中国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长)江地区,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这种人口空间集聚格局意味着中国具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群的先天性地理空间优势。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长江中游和成渝地区,均已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密集分布的地理空间。利用这种地理空间优势,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比如,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空间、加快城市群的体制机制创新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等,将推动中国地理空间优势转化为产业升级优势、区域和国家治理优势以及全球化竞争优势。

  文章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群,关键在于把握发展和协调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城市、产业和机制三方面切入,抓住关键点实现突破。

  第一,从城市群发展的层面,要重视核心城市或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比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武汉、重庆、成都等特大城市、大城市对大都市群的带动作用。

  第二,注重大都市群产业集聚平台的打造,形成城市群内外卓有成效的产业分工和连接平台。产业体系完备、产业链纵横交织、产业专业化分工细密,是大都市群得以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平台的关键因素,其基础条件是集聚、连接、联动和共享。集聚形成连接,连接引致分工,分工推动联动,而连接、联动的基本动力则来自于共享。在国际化大都市群产业发展平台的构建过程中,需要突出发展理念的更新,强调城市和区域间的抱团发展和合作共赢。

  第三,构建有序有效的一体化发展与竞争机制。大都市群的一体化发展和有序竞争格局的形成是对立统一的,区域合作和市场化竞争是大都市发展的一体两面,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统一市场的构建,都必须建立在形成有序竞争机制基础上。同时,一体化发展也会带来更大空间范围和更高层面的竞争。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