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3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3-02 09:13:47


 
  五是政策组合多元。新形势下,中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加快调整、优化完善,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不断增强,通过多元化政策组合,靶向定位,精准施策,持续促进农业竞争力提升。具体表现为,在补贴政策上坚持绿色发展导向,由支持产业发展向生态补偿拓展,由直接生产补贴逐步转向生态环境补贴;在金融政策上注重产品创新,适应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加快推进金融产品、机构、服务改革,满足多元化主体的金融需求;在保险政策上推进扩面、增品、提标,创设更多险种,覆盖更多农业产业、主体和品种,从保成本向保收益转变,从保不完全成本向保完全成本转变,更好发挥保险保障功能。同时鼓励各地创新农业政策工具,提升政策组合效应,强化政策对产业发展方向的引导。

  正是由于资源禀赋、产业形态、经营主体、贸易格局、政策组合这几方面呈现多元化特征,中国农业必须因地制宜,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三个基本方向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持续扩大开放

  文章认为,立足中国国情农情,循序渐进、健康有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三个基本方向。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农业产业发展要求看,中国人必须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无论现代农业发展到什么程度,农业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始终是保障粮食安全,重中之重是保障口粮、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的稳定供给,这是关系到国民营养健康水平、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粮食连年丰产,但从长远来看,中国粮食产需仍然是紧平衡。特别是当前,经济贸易形势复杂多变,重农抓粮尤为重要,必须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二是加快城镇化进程。从农业发展外部环境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协调发展,同步推进。当前,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超过10%。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提升速度虽然高于第二、第三产业,但现阶段劳动力就业结构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失衡,表明仍有减少务农劳动力、继续提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效率的巨大空间。对此,要继续推进分工分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推动劳动力由低生产率部门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

  三是持续扩大开放。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看,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构建高水平开放型农业经济结构,在守住底线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全球农业分工,在全球范围内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具体来看,要在力争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的同时,推动中国农业资源、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农业合作、全球农业南南合作,培育一批国际化大企业和大粮商,将中国农业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世界其他国家;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主动扩大紧缺农产品的进口,也要打开大门,加快推进全球农业一体化,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大国农业。

  总而言之,多元化构成中国现代农业发展最显着的特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我们要着眼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走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