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26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勿将央行负债表变化等同货币政策松紧
http://www.CRNTT.com   2019-11-29 15:50:06


 
  事实上,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改变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只是影响负债端结构,只有资产端和负债端减少才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收缩。中国央行通过降准对冲资产端变化后出现的“缩表”,其实具有扩张效应:一是补充因外汇占款等资产减少导致的流动性缺口;二是降低银行资金成本,并释放出相应的抵押品;三是提高货币乘数,扩大银行货币创造能力。因此,判断中国货币政策变动趋势,不能简单地看央行资产负债表“缩表”与否,而是要观察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水平与货币市场利率高低,以及法定准备金率对银行货币创造能力约束的变化。

  此外,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短期波动更不足以反映货币政策变化。如今年8月央行资产规模增长2400亿元,并不能说明货币政策滑向宽松;而7月央行资产规模环比下降5642亿元,同样也不能说明央行收紧货币政策。影响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的短期因素较多,如月度例行缴税、地方债发行节奏以及其他季节性因素。因此,观察个别时点的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变动意义不大。

  总之,要全面看待、正确解读中国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的变化,勿将资产负债表变化简单等同于货币政策松紧。下一阶段,中国仍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强化逆周期调节,疏通传导机制,缓解局部性社会信用收缩压力,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来源:经济日报)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