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从2024选举看台湾世代交替与政治变迁
http://www.CRNTT.com   2024-08-01 13:08:57


表1:台湾地区历次选举类型与结果
  中评社╱题:从2024选举看台湾世代交替与政治变迁 作者:王晓笛(上海),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东北亚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摘要】2024年的台湾选举反映了民意基础的世代交替、两大党的选举优势分层固化以及票仓空间移动三个政治变迁现象。具体而言,世代交替将民主世代推向政治前台,而这将推动台湾政治文化转变以及政党体系的局部变化。选举优势分层固化促使民进党“中央化”和国民党“地方化”,进而导致科层体系内部的纵向对立。票仓空间移动意味着两大党的票仓地理分布,由传统的“南北”划分转变为“东西”布局。三种政治变迁不仅深刻影响岛内政治生态,还会增加未来两岸关系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为应对上述变化,大陆应该持续深化两岸融合发展,深化台青工作,创新政党交流机制以及加强两岸基层交流。

  一、引言

  台湾2024年选举结果已经出炉,民进党候选人赖清德以40%的得票率当选,与2000年陈水扁靠少数派支持当选的情形相似。国民党候选人侯友宜和民众党候选人柯文哲分别以33%、26%的得票率落败。在“立法院”席次中,国民党获得52席,民进党获得51席,民众党获得8席,另有2席亲蓝无党籍。这意味着国民党、民进党的议席均不过半,民众党在台湾“立法院”蓝緑相争的政治格局下成为关键少数,堪称本次选举中的最大赢家。赖清德的获胜打破了台湾1996年直选以来单一政党最多执政8年的惯例,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台湾社会整体政治氛围的变化。赖清德的40%得票率主要来自民进党基本盘选民,不过其得票率明显低于2020年蔡英文的得票率。这说明多数台湾选民对民进党在蔡英文任内的施政并不满意,这也是台湾过半选民希望政党轮替的原因。然而在“蓝白合”破局的情况下,“六成下架民进党”的民意并没有被有效整合,成为政党未能轮替的直接原因。

  本文旨在简论2024年台湾选举内嵌的三个主要政治变迁:民意基础的世代交替、两大政党选举优势的分层固化以及票仓空间的移动。通过对这些变迁的概述性分析,本文旨在揭示它们对台湾政治格局、党派竞争动态以及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潜在影响。此外,本文试图评估这些政治变迁如何反映台湾社会变化的更广泛趋势,以及它们对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稳定性的长期意涵。通过综合考察这些趋势,本文希望能够为理解当前及未来台湾政治提供新的视角与见解,为未来更深入的学理研究奠定基础。

  二、选举内嵌的三个政治变迁

  (一)民意基础的世代交替

  这次选举相对充分地释放了当前台湾民意,不仅反映了传统的“蓝緑二元性”,更反映了愈发明显的世代交替趋势,而这也意味着“民主世代”会在未来深刻影响台湾政治走向以及两岸关系形势。本文所谓的民主世代是指年龄在20-40岁之间且能够参与投票的社会群体。根据台湾当局2022年的人口统计,民主世代人口数大约有620万。①如果按照60%的投票率进行保守性计算,就是大约372万的超大票仓。②随着台湾老龄化以及少子化趋势的加剧,一方面传统的蓝緑基本盘会持续性萎缩,另一方面新生选民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这使得处于中间位置的民主世代在人口结构层面占据优势,意味着这个群体在未来20年会成为台湾民选政治的核心主体。

  不同世代的人面对的社会变迁情况不同,共享的集体记忆也不同,进而会导致产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动逻辑。民主世代的成长轨迹基本伴随冷战后台湾最大的社会变迁——民主化,一方面他们将民选政治程式以及所内嵌的价值与理念视为基本的生活规范,另一方面由民主化所诱发的本土化,又使他们具有较为明显的本土意识。此外,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化以及陈水扁所推动的教育普惠化,使他们的政治意见相对独立,也没有特定的政治阵营归属,就选举而言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自主性。

  民主世代第一次显示政治能量是在2014年的“太阳花学运”,然而彼时民主世代在人口结构中的比重并不占据优势,政治参与方式也不成熟,因此很难说出现了“世代交替”趋势,至多是出现了某种苗头。柯文哲的崛起虽然也得益于这次学运,但这一波世代交替的政治红利的大头被民进党所攫取,“太阳花学运”主要政治领袖也纷纷加入民进党。例如,在“太阳花学运”中崛起的政治明星林飞帆在2019年担任民进党第22届副秘书长。随着民进党的政治形象达到边际,民主世代的政治代表出现真空,柯文哲也适时组成了民众党。从2024年的台湾选举情况来看,台湾政治已确定进入世代交替阶段。在2024年的选举中,柯吴配共计斩获369万张选票,得票率为26.46%,而民众党政党得票率为22.1%。根据台湾民意基金会在选后的民调,40岁以下的选民超过一半票投给了柯吴配,③即大约310万,几乎是上文保守票仓规模的八成。

  (二)选举优势分层固化

  选举优势分层固化现象主要是指两大党无法在一个选举周期内同时赢下“二合一”选举与“九合一”选举的情况。具体而言,从2016年以降,国民党虽然能够赢下“九合一”选举,但无法赢下接下来的“二合一”选举。与之相对的,民进党虽然能够赢下“二合一”选举,但无法赢下接下来的“九合一”选举。历次选举类型与结果如表1所示。

  [表1:台湾地区历次选举类型与结果]

  选举优势分层固化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党与候选人在两类选举中的共变性不同。“九合一”通常是“选人不选党”,候选人对政党的依附性较弱。具体而言:其一,选民更聚焦于地方事务,更多考虑候选人是否与自己有亲缘关系,或者其当选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实际的收益,对两岸关系这类高政治议题的关注度较低;其二,由于票仓分散,各政党和候选人主要面对的是属地选民,选举动员作业不仅分散,不同县市的选举态势也较少相互干扰;其三,各县市的候选人往往深耕地方,有很大的在地影响力,政党标签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在“九合一”选举中的表现一般要好于民进党,因为威权时代国民党与地方势力的“侍从关系”惯性延续,在基层呼风唤雨的地方派系多数有较深的国民党背景,而选民也往往会惯性投给这些地方豪强。

  在“二合一”选举中,候选人不仅对政党的依附程度提高,与政党的民意共变程度也变高。首先,随着选举议题向高政治层面移动以及候选人数量的减少,选民的注意力得以聚焦,政治认同也更容易被整合与凝聚。其次,由于选举规模变大,票源宽度变大,候选人需要政党在组织战方面的支持。最后,由于台湾地区累积性社会分歧,使得两大党的民意基本盘相对稳定,基本盘民众一般会惯性投票给所属的政治阵营,候选人的政党标签也自然会影响选举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候选人与政党深度绑定。相较国民党对地方势力的依赖,民进党更为倚重公民团体、政治受难者团体以及宗教团体等社会性力量,而这些社会性力量在全台串联方面较具有优势,更有利于“二合一”层次的选情。此外,这些社会力量自我维系的价值基础在于国民党的原罪,意味着相对于国民党,民进党的基本盘的忠诚度更高,动员性更强。

  (三)票仓空间移动

  所谓票仓空间移动,在“二合一”层次的选举中体现为两大党的票仓地理分布,由传统的“南北”划分转变为“东西”布局。既往观点认为国民党的票仓集中在浊水溪以北地区,而民进党的票仓则位于浊水溪以南,进而导致了一种固化的认识——国民党主宰北部,民进党掌控南部。然而这一传统观念逐渐变得不合时宜。2024年选举在县市级的得票率分布揭示了一个不同的现实(分布图如图1所示):国民党的高票区主要分布在东部与中部地区(也包括连江与金门),而民进党的高票区则主要位于西部地区(东部亦有部分高支持率区域)。这种分布总体上呈现出东西向的格局,但局部地区仍然表现出交错现象——如苗栗地区、新竹地区倾向支持国民党以及宜兰地区倾向支持民进党。而票仓空间转移的趋势同样在2016年和2020年的选举中也得到了体现。

   票仓空间移动反映了台湾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引发的人口流动。在过去,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台湾北部——尤其是“北北基”地区,这里不仅是政治与文化的中心,也是经济与贸易的枢纽。随着时间推进,台湾当局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与区域发展的多样化,旨在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异,包括推动中南部地区的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的推广以及基础设施的加强建设,以吸引投资和创造就业机会。例如,台中市已经成长为“六都”中的人口第二大城市。经济重心的转移势必引发显着的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口迁移到新的经济中心寻求更好的就业和生活条件,而这种人口迁移不仅改变了人口分布,也逐步改变了地方政治生态与格局,为各地区带来了不同的政治倾向和投票行为,进而重塑了政治版图。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