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进党当局多年来已逐渐建立一套“抗统、阻融、谋独”的法律体系,严重阻碍两岸关系发展。 |
中评社╱题:民进党当局建构“抗统、阻融、固独”法律体系的影响 作者:王建民(北京),闽南师范大学两岸一家亲研究院名誉院长/教授; 倪霞(福州),福建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
【摘要】民进党当局经过多年努力,建立了一套“抗统、阻融、固独”的法律体系,不仅严重侵犯、剥夺台湾民众正常从事两岸交流交往与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权利权益,而且对两岸往来交流、两岸经济科技合作、两岸融合发展与两岸和平统一带来严重影响与后果。
蔡英文上台执政后,确立了明确的“抗中亲美媚日谋独”战略。在这一大战略之下,民进党当局自上台后就开始启动“防统、阻统、遏统、抗统、拒统、去统”的“固独”法律制度建设工作,建立所谓“民主防护网”或“法治防卫机制”,在短时间内就建立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抗统、阻融、固独”法律体系,充分体现了“反渗透”、“防泄密”、“强国安”、“严刑法”的“法律恐吓”特征,严格限制两岸人员往来与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加大刑法处罚与经济惩罚图谋,旨在遏制两岸融合发展,阻挠两岸政治协商与协议签署,将两岸“两国论”法律化,强化“台湾国家化”。这套法律体系的建构,将对两岸交流合作、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融合发展与和平统一造成严重冲击与影响。
一、民进党当局“抗统、阻融、固独”的两岸法治防卫机制建设战略规划与推动进程
2018年,民进党当局执政稳固之后便提出构建“两岸法制防卫机制”设想,着手推动“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国安法”与“国家保防工作法”、“反渗透法”等修法工作,企图用法律手段加强对两岸交流管制,防堵所谓大陆对台“渗透”,强化“台湾国家体制”,阻碍与防范两岸和平统一。同时民进党当局正式启动所谓的“国家安全强化工程”,包括“强化价值连结”、“提升国防战力”、“防止渗透破坏”、“全球经贸重整”等四大面向。
蔡英文在2019年1月1日发表“新年谈话”中,针对两岸关系提出“四个必须”与“三个防护网”:“必须正视中华民国台湾存在的事实,必须尊重2300万人民对自由民主的坚持,必须以和平对等方式处理我们之间的歧义,也必须是政府或政府所授权的公权力机构坐下来谈”,并致力于建立“民生安全防护网、信息安全防护网与民主防护网”。其中针对“民主防护网”强调,两岸之间的政治对话必须有台湾人民的参与和监督,要求“国安机关”研议,对于两岸互动中可能影响“主权”的议题,强化民主监督机制,透过法治面作为,为台湾建立坚实的“民主防护网”。可见,所谓的“民主防护网”其实就是“抗统、阻融、固独”的法律防护网。
蔡英文这一谈话非同寻常,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企图在民进党在立法机构议席占绝对多数情况下完成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与建构,这是“以法固独”与实现台湾“法治化独立”的重大战略规划。
一天之后,即2019年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进两岸和平统一的五大政治主张。民进党当局认为大陆对台政策做出了重大战略调整,正式启动了“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统一进程,于是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强烈不满与反对。蔡英文于当天下午宣布:从未接受“九二共识”,也绝不会接受“一国两制”,随即加快了反制进程。3月11日,蔡主持召开“国安会高层会议”,提出因应及反制“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的“七项指导纲领”:一是检讨两岸交流规定,反制大陆假借交流对台进行统战渗透、干预台湾内部事务。二是立即推动“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修正,完成“民主防护网”。三是提升台湾在全球产业链的优势与战略地位,洽签多边与双边经贸协议。四是善用国际友台新形势,反制大陆消灭台湾主权行径。五是防制大陆舆论操弄、社会渗透、窃取防务及核心产业机密。六是稳定增加防备预算,吓阻大陆军事冒进。七是加强社会沟通,凝聚两岸政策共识。
蔡英文在会上表示,习近平已明白揭示“一国两制”台湾方案统一进程,北京当局已将统一台湾工作纳入政治议程,让两岸关系进入极为严峻复杂阶段,台湾要积极反制大陆假借交流对台统战渗透、干预台湾内部事务,防制大陆对台湾进行舆论操弄、社会渗透、窃取“国防”及核心产业秘密。她同时强调“中华民国台湾是民主国家,我们的未来,我们自己决定。这是我们的底线”。于是,在这一所谓“底线”思维下,民进党当局围绕反制“一国两制”台湾方案制定的“七大指导纲领”,加快了“抗统、阻融、固独”的法律制度建设步伐。
为此,民进党占绝对优势的立法机构迅速启动所谓的“保台国安五法”修订工作。2019年5月7日到7月4日,短短两个月时间内,台立法机构就完成“刑法”、“国家机密保护法”、“两岸人民关系条例”(两次)与“国家安全法”等修订案,完成所谓“国安五法”,被民进党立法机构党团总召集人柯建铭称为“将成为(台湾)战略思维的最后支撑点”。然而,民进党当局并没有停止修法与立法工作,随后又启动“中共代理人法”的立法工作,后又改为率先制定“反渗透法”,并在2019年最后一天完成立法。至此,民进党当局基本上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完整的“抗统、阻融、固独”的法律体系。
不过,民进党当局没有停止针对两岸议题尤其是两岸交流往来的相关修法工作,仍在持续不断修订与完善“抗统、阻融、固独”的相关法律法规,2020-2022年又先后对“国安法”与“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等进行了修订。目前仍在推动相关“抗统、阻融、固独”法规。一是进一步推动“去统”法规修订。民进党“立委”多次提出修改“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取消前言中的“国家统一”设定,企图达到“去统”之目标,并在“立法院”完成一读程序。未来不排除通过大法官“释宪”将“中华民国宪法”中的“固有之疆域”改为“现有之疆域”,以达到“中华民国台湾化”的“去统”与“固独”目的。二是持续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等,加强两岸人员往来交流、资金技术等管制。三是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持续修订,如“中共代理人法”(或“境外敌对势力影响透明法”)与“敏感科技技术保护法”等。
二、民进党当局建构“抗统、阻融、固独”法律体系的主要内容
在过去既有规范与管制两岸交流往来法律体系基础上,民进党当局又进一步完善与强化了“抗统、阻融、固独”的法律法规。
(一)修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筑起两岸政治协商谈判与签署协议的法律高墙,试图堵死两岸和平统一之路
民进党当局为阻挠两岸政治协商及签署两岸和平协议、和平统一协议设置障碍,2019年5月31日,台立法机构三读通过增订“两岸人民关系条例”第5条第3款,共10项内容,对两岸政治协商进行全面封锁与限制。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将主权议题或统独议题排除在两岸协商之外。即规定“主权国家地位”与“自由民主宪政秩序”之毁弃或变更,不得作为政治议题谈判及协议之项目①,就是说统独问题不能谈判,这等于和平统一的可能性不复存在。其次,对两岸政治协商设置了极高甚至不可能实现的门槛。两岸政治协议的协商,在协商前、协商中与协商后均有严格限制与规定。
一是两岸协议启动前之规定:两岸协议协商即“缔结计画”,须经全体民意代表四分之三出席、出席代表须四分之三同意,始得开启签署协议之协商。就是说只要四分之一民意代表不出席或出席民意代表四分之一不同意,协议就不能启动。依台湾政治结构与立法机构结构,绿营势力可能永远会超过四分之一,只要他们不出席或出席不同意,两岸协议的协商就无法启动,这也在实质上宣告了未来两岸永远无法启动任何政治协议的协商,更不可能签署。
二是两岸协议谈判过程中的规定:即使完成第一阶段的协议谈判启动,协议谈判过程中需要适时向立法机构报告,经全体民意代表二分之一以上决议,可随时要求负责协议的机关终止协商。这一规定违背了国际社会协议协商惯例,没有任何协议在协商过程中需要通过立法机构审议或要求终止。这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严重侵犯,核心就是要协商无法进行。
三是协议草案达成后仍须立法机构院会审查。即协议草案须经全体民意代表四分之三同意。就是说只要四分之一民意代表不同意,这个好不容易达成的协议草案也过不了立法机构这一关。
四是经立法机构完成的两岸协议进行公投。两岸协议即使立法机构完成审查,也不能算数,还得进行全民公投。两岸协议草案付诸公投,有效同意票超过投票权人总额一半以上才能生效。
可以说,这一法律条文修订完成后,已宣告了两岸和平统一在台湾法律上变得非常困难,甚至已无可能,是大陆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