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4月15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评论中国专题 ->> 批评者说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家长为何集体患有“教育焦虑”?
http://www.CRNTT.com   2019-01-18 14:31:24


 
  再有,焦虑源于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一些新生代父母不再以追求分数为单一目标,但如何为孩子选择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家庭财力是否能够支撑自己的选择,依旧令他们备感焦虑。一方面是人们接受教育理念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是现实中幷不丰富的选择,让年轻一代家长如坐针毡。清华附小的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让家长们看到了兼顾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可能,但想跻身这样优质的公立学校,要买得起昂贵的学区房才行;一些私立学校教育理念非常先进,硬件也高大上,但伴随而来的是一年20万元以上的学费。

  事实上,从更大的层面看,教育焦虑是整个社会焦虑感的一种投射:草根群体担心上升通道被阻塞,寄希望于子女“更进一步”;中等收入人群追求自身价值实现已然力不从心,孩子更是“输不起”;富裕群体烦恼于财富传承,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这样的焦虑之下,孩子和家长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牺牲品”:孩子们早早被剥夺了户外疯跑、挖沙和泥的快乐,转战于各个课堂之中。至于揠苗助长的后果,多半是后劲不足,“赢了起点输了终点”;家长们则付出了真金白银和大把陪读时间,据统计,中国近半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收入40%以上。

  而破解教育焦虑,不可指望毕其功于一役,需要顶层设计者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什么才是有利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该怎么定义教育。也需要教育系统、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课程改革、教师培训、家长教育、社会引导等各个环节,缺一不可。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