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深圳都市圈规划呼之欲出
http://www.CRNTT.com   2020-05-08 10:12:59


 
  深圳都市圈内的城市如何分工协作?

  2019年发改委印发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中心城市集聚创新要素、提升经济密度、增强高端服务功能,形成以现代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中小城市土地、人力等综合成本低的优势,积极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制造业规模化、特色化、集群化发展,形成以先进制造为主的产业结构。

  2019年,深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0%,远远超出北上广三大一线城市。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深圳都市圈,将来有着更大的产业转移、承接的空间?

  深圳前副市长、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认为,让更多的制造、生产能力遍布周边,这才是大都市,而深圳的增长真正依靠的是大量的创新产业。

  唐杰不久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到目前为止,深圳不可能只靠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解决问题,产业一定要走出去。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深圳都市圈,产业会形成分工,深圳强化生产性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地位,同时保留一定的制造业,莞惠河汕也将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方面形成新的优势。

  事实上,深圳的产业外溢由来已久。数据显示,2015年东莞引进的内资项目,34%源于深圳。

  都市圈内部要加速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而此前自发形成的一体化,还需要哪些政策层面的支持?

  一位政策研究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经济指标仍然按照行政区域来统计,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考核和激励方式,有的并不愿意发生产业转移,所以有必要建立起都市圈化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