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2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朱双一:70年代旅美华人为两岸交流搭桥梁
http://www.CRNTT.com   2019-06-18 00:25:21


厦门大学台研院教授朱双一(中评社 张爽摄)
  中评社福州6月18日电(记者 张爽)厦门大学台研院文学所朱双一教授在第七届两岸文教发展论坛上表示,70年代初保钓运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之后,港台、西方世界中充斥着妖魔化新中国的一面之词的舆论环境,才开始有所松动和改观,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批旅美华人重返祖国探亲观光而后带回美国的真切信息。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或言谈,却在北美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一股新中国认同的热潮,对于1979年后两岸关系从敌对走向交流,起了桥梁作用,其重要价值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朱双一表示,由于世界冷战与中国内战的交叠架构,1970年代及其前后,全世界的华人分处于基本隔绝的东、西方阵营,双方对于对方的想象——或曰对方形象的建构——也具有十分奇特的呈现。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是有关对方的信息,也许仅是报刊的胡编乱造,坊间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一些严重失实扭曲的“回忆录”,文学作品中天马行空的虚构,乃至官方有意的扭曲宣传,都很容易被广大民众信以为真地加以接受,很快地被扩大化和固定化——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乃至某种“集体潜意识”。这种现象在台湾格外严重。

  朱双一说,台湾另一波“反共意识形态”建构的热潮,在于“文革”结束后。当时中国大陆的思想主流是“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和平反冤假错案,此前极左思潮下高级干部和大量知识分子遭受“四人帮”等迫害的情况被公诸于众,“伤痕文学”等也应运而生,并迅速传播到台湾。台湾民众在长期的“反共”宣传下,并没有对新中国真实状况的认知,“共产党”在他们心目中,早已成了邪恶、妖魔的化身,因此这些本来是揭露“文革”极左危害的文字到了台湾,经过蓄意的包装展示出来后,台湾读者未谙其背景和原意,因此坐实了其心目中本来就被扭曲、妖魔化了的新中国、共产党形象,从而使弥漫台湾的“反共意识形态”得到进一步的强固化。

  朱双一在研究中发现,70年代初保钓运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席位、尼克松访华之后,港台、西方世界中充斥着妖魔化新中国的一面之词的舆论环境,才开始有所松动和改观,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批旅美华人重返祖国探亲观光而后带回美国的真切信息。他们亲眼目睹了当时中国大陆的情况,不少人诉诸笔墨,为其所见所闻留下记录,并通过撰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发表了大量的观感。他们有的还将当时处于“文革”中后期的大陆的一些电影(包括纪录片和故事片)以及自己拍摄的幻灯片,带回美国,在广大旅美华人中加以展播、放映,这批作品对于他们亲眼所见的祖国大陆的情景,有生动地描绘,且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呈现了与反共宣传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新中国”形象,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于新中国的真情认同。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作品或言谈,却在北美华人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掀起了一股新中国认同的热潮,对于1979年后两岸关系从敌对走向交流,起了桥梁作用,其重要价值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