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中国评论通讯社
首页|头条|焦点|大陆|台湾|港澳|国际|美国|两岸|华人|经济|财经|军情|社会
人物|文萃|图片|文化|娱乐|评论|社评|快评|观察|专论|网评|外电|智库|智囊
专题|专访|专页|周边|诗词|出版|编译|网书|数据|动态|电讯|名家|记者|简介
   2025年1月1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中评邮箱
您的位置:首页 ->> 即时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货币政策的内外新线索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7:41:57


  中评社北京7月16日电/2019年上半年,伴随宽货币政策发力,市场流动性逐步趋于充裕,表明中国货币政策的总量功能已得到较好修复。迈过年中,近期国内外形势变化所形成的新线索,则有望牵动下半年的货币政策重心从总量功能转向结构功能。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部主管程实、工银国际高级经济学家钱智俊文章表示,放眼外部,随着贸易博弈的长期化,其对国内稳增长的压力边际减弱,而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隐性冲击正在凸显,亟待进行结构性政策应对。聚焦内部,度过短期风险涨潮之后,合理适度的信用分层作为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必经之路,仍需稳步推进,结构性工具更利于实现这一长期目标。

  有鉴于此,下半年,针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定向降准、多渠道补充资本金等措施有望出台。随着政策重心转变,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从当前高位下滑,但仍将保持合理充裕。信用风险溢价中枢将先从超调状态回落,然后逐步温和抬升,而挤出水分的无风险利率料将进入长期下行轨道。

  外部新线索:消解对央行资产负债表的隐性冲击

  文章分析,以6月末G20(二十国集团)大阪峰会为起点,中美重启贸易磋商,标志着短期贸易冲突得到遏制,贸易博弈对中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亦随之而变。其中,显性的冲击,即冲突升级对货币政策稳增长产生的压力,正在边际舒缓。而隐性的冲击,恐将持续。

  对于中国央行而言,外汇占款是资产端的重要成分,同时支撑了负债端基础货币的投放。由于外汇占款与贸易顺差同比增速的长期走势高度相关,因此有可能长期降低外汇占款的中枢水平,进而导致央行被动缩表,并持续造成基础货币的隐性缺口。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外汇占款脱离原本稳定的中枢水平,已经累计减少约2761亿元,或将是新一轮渐进式下行周期的起点。

  如果上述隐性冲击进一步深化,则将牵动内部货币政策。回顾历史,这一隐性冲击并非新鲜事。2014~2017年,因为全球产业链条调整,中国国际收支从“双顺差”转变为“资本项目逆差+经常项目顺差收窄”,引致外汇占款从历史高峰大幅下滑,3年间缩水逾4.9万亿元,基础货币由被动投放变为被动回笼。针对这一局面,央行大力推进货币政策工具创新,通过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新工具,增加逾8.9万亿元的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有效抵补外汇占款的空缺,保障了基础货币投放的有序增长。

  但是,面对本轮隐性冲击,货币政策的调整尚在途中。从边际走势来看,2018年8月至今,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规模出现明显下滑。从资产结构来看,2019年1月至今,在央行总资产中,外汇占款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比例之差出现反弹。从政策搭配来看,虽然前期多轮降准对MLF具有置换效应,但是并不足以完全抵减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的净收缩。2018年8月至2019年5月,MLF余额下滑逾1.5万亿元,而降准置换MLF的规模累计为1.15万亿元,存在一定缺口。

  展望未来,为使基础货币投放与实体经济运行精准匹配,上述隐性冲击作为一个重要且长期的干扰项,需要适时予以针对性处置。从处置方式来看,有两种备选方案。其一,是从央行资产端着手,通过扩大MLF规模(增量续作),以再度扩表,继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其二,是对央行负债端进行结构优化,通过进一步定向降准,将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转换为基础货币。考虑到近年来MLF所展现出的“价格歧视”不利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因此第二种方案更为可能。

  从处置力度来看,就目前而言,考虑到2018年8月以来外汇占款的下行幅度,以及置换MLF的规模缺口,即使不纳入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基础货币需求的自然扩张,也至少需要补上约5600亿元的基础货币。参照近年政策实践,这约等于进行一次中等规模的定向降准。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未来产业链条转移所引致的贸易顺差增速中枢下行,以及“增质”时代国际资本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流入,或将对外汇占款产生一负一正的反向作用,在两者碰撞之中,外汇占款的波动将具有更高不确定性,而相应的政策处置方式和力度亦将因时而制。
 


【 第1页 第2页 】 


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网移动版 】 【打 印扫描二维码访问中评社微信  

 相关新闻:
首页 | 港澳新闻 | 国际时事 | 两岸专区 | 军事聚焦 | 评论世界 | 财经视角 | 文萃大观 | 中评电讯 | 时事专题
关于我们 | 中评动态 | 招聘人才 | 联系方式 | 链接方式 | 中评律师 | 验证记者证 | 免责条款
     最佳浏览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国评论通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