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放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胡锦涛访美后的中美关系与台湾问题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去年11月, 斯考克罗夫特将军访问北京时就再次提醒中方朋友这一点。对美国领导人来说,台湾问题同样是感情、政治和安全因素的集合, 不仅涉及到美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战略安全利益,也涉及到美国作为一个“盟国”的道义、尊严和信誉。尽管不少美国人已经意识到台湾问题的复杂性,也看到历年来它已经成为妨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障碍,甚至有可能成为双方爆发冲突的一个祸源。但是,这些美国人同样固执地相信,台湾的“民主转型”可以树立“榜样作用”,用来促进大陆内部发生美国所乐于见到的体制变更。由此可见, 美国不仅把台湾作为一项牵制中国的政治和战略资产,而且针对大陆有可能在必要时为遏阻或制止台独使用武力的情况采取了“调兵遣将”的具体应对行动。美国对华“双轨政策”的做法,不仅加剧了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难度,甚至还使得即使单单维持现状也比过去更为困难。 

  第三, “废统”余波未平,马英九在胡锦涛到访之前先行访问了美国,受到媒体的追逐。美国政府和媒体相关人士自觉或不自觉地要把马、胡两人作一比较,包括其政治立场、个人风范, 与美方沟通能力,等等。过去,中方领导人在访问美国之前通常都有一个精心的准备,但是也正是由于准备过多,程式已定,有时候很难离开脚本“现场发挥”,做出更为西方人熟悉的“亲民、爱民”举动。在这种“只可意会、不可言明”的政治文化影响下, 胡锦涛要想通过访美树立自己“权威但是可以信赖”的合作者形象,同时适时跟踪媒体的反应, 对马英九的表态做出间接的呼应,也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不管大陆和台湾愿意不愿意,美国都会从胡、马两人的表现来判断两岸关系的未来。大陆希望通过美国打击台独的单一目标,也或多或少地因马英九的到访而让美国更多地从担心“是否会伤害台湾人民”角度考虑问题。

  美方对台“废统”的反应模式

  人们常说美国是个“有点良心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自己利益可以反复无常地变换自己的立场。但是从美国过去在台海危机中的表现,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美方对台引发危机后的种种反应模式。

  别的不说,回顾一下“两国论”时期美国的反应,我们就可以看到许多历史相似之处。

  一九九九年七月九日,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严重冲击了两岸关系的底线。出于维护其本身利益的考虑,当时的克林顿政府迅速反应,一方面对李登辉施加压力,要他作出解释,另一方面,也采取了一些“预防性外交”的措施,以防事态进一步扩大。当时,美国的反应大致如下:

  1、由白宫和国务院出面, 多次重申“一个中国”的立场,用以“安抚”并劝说中国不要采取过激反应。 克林顿甚至还在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八日主动要求与江泽民主席通话,重申美国政府对“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定承诺。九月十一日,他与江泽民在新西兰会晤时,也再次表示,他完全理解台湾问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李登辉的“两国论”给中国和美国都制造了许多麻烦。

  2、美国强烈不满台湾方面的突然动作,怀疑李登辉故意要拉美国下水, 因此,对台湾挑起事端进行了点名批评,指责台湾是“麻烦制造者”。当时,为了稳定两岸关系,从一九九九年三月起,罗思助理国务卿等美国官方人士还不断提出了“大陆不动武、台湾不独立、美国作保证”的“中程协议”建议,要求两岸和解、和谈。

  3、在美方人士对台湾进行诸多抱怨并要求李登辉“澄清”“两国论”的同时,美国政府也对台湾当局发出了一系列的警告,并采取了具体的“惩戒性”行动。如一九九九年七月十四日,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处处长戴利尔.詹森(张戴佑)奉命在离台前直接面见李登辉,向他转达了华盛顿的关注,指出“两国论”无助于两岸进行实质对话。美国在台协会理事会主席卜睿哲也奉命于一九九九年七月二十日面见李登辉,传递类似资讯。当时,美国政府还正式回绝了台湾要派特使“国安会”秘书长殷宗文去华盛顿做进一步说明的要求,在军事和售台武器方面,也由国防部下令暂停交运台湾已订购的E-2G反潜战机,原拟派赴台湾军事代表团也推迟了行程。

  4、除此之外,美国还在其他一些国际场合公开支持中国的立场。如在联合国总务委员会讨论所谓“台湾重返联合国”提案时,美国首次作了明确的否定表态。

  当时美国对台湾的批评不能说是不严厉。这些都是大陆方面所希望看到的“有益”性的成果。 但是,美国对台湾的批评也是很有限的。就在批评台湾的同时,美国依然继续从不同方面支持台湾。例如,在辜振甫一九九九年七月三十日对“两国论”作出“澄清”后的12小时内,克林顿政府便毫无顾忌地宣布将向台湾出售价值五点五亿美元的先进武器。小布什上台后, 美台军事合作又出现了更大的突破,从大幅提高军售力度,到同意台湾军官集体赴美国受训,美国的一系列做法使得美台关系逐步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