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论坛
2006年2月号,总第98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三合一选后的台湾政局与两岸关系

  赖士葆:选举基本维持基本盘局面
      民进党并未大败




  对于三合一选举,我想强调的是,民进党并没有如外界讲的所谓大败,因为民进党在县市长选举中的得票一直在百分之四十一到百分之四十三之间,最好是四十三,最差是四十一。过去民进党在地方首长选举中之所以能够获胜,都是因为泛蓝分裂。台湾中部以北,蓝军的基本盘一直比绿军的基本盘大。因此,蓝军最大的功课就是整合,祇要整合出一组人马,加上适当的选举技术,蓝军一定赢。这一次选举,除了少数几个地方如宜兰外,都是基本盘。

  老实说,这一次民进党并没有输,绿军也没有输。那么是谁输?是陈水扁输。选后,陈水扁的民调一路掉到百分之十。

  对于陈水扁的元旦文告,老实说,祇有百分之十支持度的总统,谁还会在乎这个文告?没有人会在乎,影响不大。发表文告之后,陈水扁的支持度提高到百分之十三,但增加百分之三是在误差范围内。一个祇有百分之十几支持度的政治人物,如果在西方早就被罢免了。但是台湾的制度设计,既不是总统制,也不是内阁制,实际上是超级总统制,因为罢免的门槛很高,人民根本无法拉他下来。

  陈水扁元旦文告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他还是老大!他祇关心他的权力有没有跛脚。那么什么可以证明他有没有跛脚呢?就是一月十五日的民进党主席选举。如果阿扁指派的游锡堃落选,阿扁就会彻底垮台,会遭到整个绿军唾弃,所以他自己输不起。如果游锡堃赢了,陈水扁又可能对元旦讲话的一些内容进行修正。其实,现在两岸进行当中的,比如开放大陆人士来台观光协商,并没有中断;包机问题也继续在谈。 

  两岸交流势不可挡
  台湾没有说不交流的本钱

  对于两岸未来走势,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跟接触,我认为,中国共产党是非常务实的政党,他们跟民进党许多政治人物也有接触;去年反分裂法通过后,大家都注意第八条以非武力手段的部分,我个人觉得其实重点是第六条──软的更软、对台湾更好。民进党比较习惯于面对台湾很不好的共产党;当共产党对台湾很好的时候,民进党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前面几位讲的,我都同意,李主任讲的化解敌意,追求安全、尊严、对等,没有人会反对。从这个角度、从实质面来讲,其实蓝绿之间区别不是很大;老实说,看你嘴巴怎么讲而已。

  以现在来讲的话,陈水扁这个文告之后,你说两岸会不会持续交流?答案当然是当然会持续交流,台湾没有说不交流的本钱。台湾去年对大陆的贸易顺差三百三十亿美元,加上香港超过五百亿美元,台湾整个年度的贸易顺差祇有六十亿美金。资料已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台湾没有关闭交流的本钱,阿扁元旦讲的那些话,祇不过让厂商的交易成本提高而已。

  最后讲几个数字,生产力中心过去的董事长石滋宜说,假如我们没有实施戒急用忍,而是跟大陆一起成长的话,台湾现在的人均国民所得可以达到二万五千美元。他说,我们跟大陆沿海地区同样的经济成长率,再打一点折扣回来,再扣掉币值的因素,大概可以到二万四到二万五千美元,但现在台湾祇有一万四千美元。

  在亚洲金融风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一万四左右,韩国当时是七千块,但韩国现在已经到一万八千美元。韩国拚的是什么?韩国一样,离中国大陆很近,韩国内部也跟台湾一样,祇是没有统独问题,韩国也是面临两个挑战:对于是大举进军中国大陆还是踩剎车,韩国跟我们一模一样,一直在那里辩。但后来主张大胆进军中国大陆的人比较多,结果他们就往大陆走,现在人家已经到了一万八。台湾为什么、哪一点会输给韩国?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限制太多,我们的交易成本太高。

  赖怡忠:陈水扁元旦文告
      基调是巩固基本盘




  台湾的三合一选举,以基本盘来讲,泛蓝比泛绿好一点。但现在的关键是,民进党内部怎么去看四十四到四十一(得票率)这三个百分点的,以及如何解读泛蓝这边四十七到五十一的差别。对此,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是中间选民由泛绿向泛蓝的移动,另一种认为是泛绿基本盘的流失;换句话说,是李登辉的三个百分点没有出来,导致民进党败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检讨逻辑。

  这样两个检讨逻辑,导致选后陈总统与民进党新潮流两边的争辩。根据我的理解,新潮流认为是中间选民向泛蓝移动导致民进党败选,认为主要问题出在陈水扁本身以及民进党一些政治人物的清廉度出了问题,并主张两岸政策要更积极开放;而认为是基本盘没有到位的一方则认为,主要问题出在民进党执政没有方向感或方向感不清楚,因此主张要思考怎么先把基本盘巩固下来。从这个方向来看,陈水扁元旦文告的基调,比较像要巩固所谓的基本盘。

  很明显,台湾政治发展在三合一选举之后,所谓的马英九时代已经来临。现在需要关注的政治议程是,马英九怎么去处理他自己面临的问题以及民进党如何处理马英九时代的来临。换句话说,以民进党来说,有什么样的人能够直接去处理马英九,那么这个人就能够变成民进党二OO八年(不管是胜选还是败选)之后的共主。所以说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样的检讨方式,再加上以马英九为中心的政局的演变,台湾未来两年将呈现一种扁马为双主轴的朝野互动。

  由于台湾的政治发展是按照选举的逻辑在进行。因此除了今年底的台北、高雄市长选举,明后两年的立委、总统大选更为重要。由于这两个选举的时间很接近,变成有点像二阶段的总统选举。但是因为二OO七年的立委选举制度,改为单一选区两票制,以及立委减半,变成每个立委的选举,都像一个小型的县长选举。可以预见,届时参选的人会非常多,竞争会非常激烈,因为愈担心现任者优势,造成未来挑战连任者的重大困难。为了争取自己成为未来的必然候选人,因此现在立法院很多立委都没有去开会,因为都要回去经营选区,或去经营口争取所属政党的提名。

  因此可以预期,二OO七年的立委选举,除了民进党、国民党这两个大党之外,亲民党(假如届时还在的话)、台联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大量投入。因为对于小党来说,一旦在某个选区获胜,这个选区基本上就会变成它的地盘,然后再从这个地盘往外发展,从一个立委变成几个立委,甚至变成一个县长。此外,由于立委选举与大选的时间很接近,如果这个小党得票率还不错的话,它实际上可以作为接下来跟两大党讨价还价的筹码,确定在总统大选中支持谁。

  在这样的状况之下,每个政党现阶段的重点,都可能会回归到巩固自己既有的基本盘的态势。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陈水扁元旦文告在具体层次的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了巩固民进党的基本盘。

  泛蓝方面,我认为,比较明显的是,马英九作为泛蓝共主的地位基本上已经确定。因此马英九要处理泛蓝本身的问题,这包括泛蓝整合问题、党产问题,以及新县市长(因为与弊案有关)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处理都考验着马英九的智慧。马英九还展现一个很有趣的特色,即作为泛蓝的共主,与连宋比较起来,马英九更为意识形态一点,马英九在统一问题的表态比连宋更为大胆。马英九处处表现出,要走自己的路,走“新国民党”的路。 

  两岸关系不会紧缩
  但阿扁对两岸关系已无期待

  有人对于陈水扁的元旦文告的解读,比较属于像是变来变去那种。换句话说,在一月十五日民进党主席选完后,整个基调可能会变,就是说游锡坤当选了他会变。

  我认为,陈水扁在文告中所讲的“积极管理、有效开放”,比较不会是所谓两岸紧缩,而是在积极管理的部分,积极管理是以开放为前提的。所以陈总统得说法,应主要是想以积极管理的方式来展现所谓的政府效能有关。

  过去一年,从陈水扁放出的信号来看,他曾对扁胡会有期,但从这次元旦文告来看,他对大陆或中国共产党,已不再抱有任何期待;他已经认定,从现在到二OO八年,在他的总统任内,两岸对话的可能性几乎是零。但这不表示他在之前讲的如货运包机等就没有了,因为事实上这些东西还在进行。

  至于经济方面,刚才赖委员也提到说,因为去年台湾整体祇有六十亿美元出超,但是台湾对大陆和香港有五百亿的出超。因此,台湾应该更积极地去回应这样的趋势,不然台湾的经济状况可能会更糟糕。但是陈水扁元旦文告里面的一个意思可能认为,这样的趋势会导致台湾对中国大陆经贸的过度依赖,因此要相对地降低这种依赖程度。也就是说,除了对中国大陆,要加强全球布局,其实去年下半年推出的“荣邦专案”就是以此为背景的,估计今年对东南亚、印度及其它地区等,都可能会有比较新的作为。

  卸下推动新宪公投的责任

  至于文告中提到的新宪、公投部分,某种程度讲是他比较厉害的地方,因为他把新宪的起草、发动和完成的责任,完全从自己身上卸下来。他说民间新宪法的版本,如果一切社会条件成熟,在二OO七年进行公投也未必不可能。换句话说,他把政府的角色,通通拿到旁边去,期待民间去做,那在相当程度来讲,政府作为“推动者”的责任已经没有了。

  但是选举操作的角度来讲,在民间发动一场 新宪法运动,有可能凝聚一些社会的能量,而这个社会的能量有可能会跟泛绿这边的选举态势连接在一起。因此,陈水扁很有可能在看到民间有所谓的新宪法版本的讨论,会驱使政府以正面的态度来因应,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回应。我觉得陈水扁的思考点是在这个地方。这意味着不会由政府主导写一个新宪法草案,然后交付立法院,让朝野进行攻防,最后在朝小野大的情形下死在立法院里面。

  评论员简介

  张五岳: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法学博士。现为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副教授、中华港澳之友协会秘书长;研究专长和领域涉及香港问题、大陆对台政策、两岸政经关系、分裂国家统一政策之比较等。

  郑运鹏:台湾大学土木系毕业;曾任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选举团政策部助理(大学三年级)、高雄市政府工务局机要秘书、沈富雄国会办公室政策助理、谢长廷高雄市长竞选总部发言人兼政策部主任、陈水扁总统竞选总部广宣部主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现为民进党籍立法委员,并任立法院科技及资讯委员会委员。

  赖士葆:台湾成功大学机械系学士,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美国南加州大学工业与系统工程硕、博士;曾任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长,第三届国大代表,第四届立法委员,台北市政府市政顾问团总召集人,台北市政府经发会副总召集人;现为国民党籍立法委员。

  朱瓯:台湾东吴大学法学士、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硕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曾任救国团台北县团委会总干事,国民党基隆市、桃园县、台北县、台北市党部主委,国民党组工会副主任,台湾省党部副主委,国民党社工会主任;现为亲民党副秘书长兼台北市服务处长。

  李先仁:美国史丹佛大学统计学硕士工业工程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政府学院访问学者;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国大代表;现为台联政策会执行长、立法院党团主任。

  赖怡忠:台湾智库国际事务部主任;曾任台北驻日本经济文化代表处代表室主任,民进党驻美代表处主任,康乃尔大学访问学者,北美洲台湾研究学会副会长,北美洲台湾学生社发言人。

  侯汉君: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为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副教授;专长:政治学、电脑模拟与政策分析、社会科学方法论、政治行为指标、政治冲突。

  (完)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