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林毅夫的“投资观”缺乏国情支撑

http://www.CRNTT.com   2013-07-13 08:19:23  


 
  也许正是因为投资的市场化元素严重不足,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和干扰过多,带来的另一个缺乏国情支持和支撑的问题,就是投资格局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生产性投资和非生产性投资格局的不合理,非生产性投资严重挤占了生产性投资;二是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格局不合理,政府性投资、国有投资过多地抢占了民间投资的地盘。

  就前者来看,2003年可能是一个分界岭。因为,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放开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和投资冲动被激活,非生产性投资就像一匹野马,疯狂地奔驰于投资这片沙漠上,以至于在短短的十年不到时间里,就将生产性投资挤到了墙角,挤到了投资者望而生畏的地步。什么叫实体产业空心化,不就是生产性投资空心化的结果吗?如果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非生产性投资在唱主角,生产性投资却在苟且偷生,怎么可能不出问题呢?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怎么可能持续和持久呢?

  对后者来说,在改革已经进入到“深水区”,地方80%以上的国有企业已经改革改制成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民间资本已经积累到相当高的水平的大背景下,如果投资仍然以政府和国有企业唱主角,也应当不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事实也是如此,从2003年到现在,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民间投资者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民间资本有没有能够像过去那样焕发出强大的热情,应当不难判断。而政府投资和国有投资,依靠的是什么,也应当不难分析。一极是政府和国有企业负债累累,一极是民间资本没有出路,这样的格局,难道还能说投资能够对经济产生积极的拉动作用吗?还能继续维持下去吗?

  除此之外,中国在对投资质量和效率的评价方面,也存在严重缺陷。从总体上讲,“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个概念,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投资的最主要障碍。如果不能对投资的质量和效率作出科学的评价,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标准,高投资率对中国来说,极有可能是一场灾难。

  所以,林毅夫以高储蓄率、高投资率为核心的“投资观”,在理论上是正确的,历史经验上也是有据可查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缺乏国情的有力支持和支撑。要想让林毅夫的“投资观”得到实施,首先必须加快市场化建设步伐,加快政府和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市场机制的建立,让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投资目标确定等方面发挥基础作用。否则,宁可容忍经济增长速度慢些,也不要再犯“投资依赖症”、“投资饥渴症”错误。

   作者是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