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专题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美国人的中国观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美国人的“中国观”,不仅仅取决于美国的利益与价值,更取决于中国的自身发展。图为2008年12月4日,第五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开幕。
  中评社北京3月11日讯/《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第9期载文“美国人的中国观”,全文如下:

  相遇不相知幷非永远的宿命

  1996年,一个名叫Peter Hessler的美国青年,从顶尖大学普林斯顿和牛津毕业,浪荡旅游了两年之后,加入了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他被分配到四川涪陵一个师范学院教英语,取了中文名字何伟。

  两年后,英文老师的工作结束了,他却不愿离开中国。这个国家太有意思了。那些为了写作的旅游,成为他瞭解中国的最佳途径。

  2001年,他的第一本书《江城》出版,写的是他在涪陵的经历和感想。他也有了稳定的工作——《华尔街日报》的新闻助理。从此,他的中国写作引起了美国新闻界的注意。

  2006年,他的《甲骨文——在中国过去与现在之间旅行》一书出版。这是美国记者写中国的书里最好的一本。里面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关于意识形态和宗教的长篇大论,他只是写他的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与家庭、艰辛和愉悦,“文革”中自杀的“新月派”诗人和考古学家陈梦家的故事,以及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人的家长里短。

  一个美国知识分子,目睹了中国的转型,一个骨子里浸淫着西方文化却渴望瞭解中国文化的记者。何伟的个人经历,就是美国30年来试图瞭解中国的一个窗口。

  这个东方的国度,对美国人来说已经不是马可•波罗式的幻想了。他们曾经和中国对峙,又历尽千辛万苦向对方敞开。中国的青年到他们的国家留学,他们的商人到中国做生意。他们的日常生活无法缺少Made in China的物品,但他们又经常被新闻里的中国所震惊,所恐吓。

  许多人开始描述中国,章士敦的《即将崩溃的中国》、费西曼的《中国公司》、大卫•艾克曼的《北京的基督》、潘文的《中国课程》,等等。但中国仍然是一个陌生的国度。

  《甲骨文》出版后,华尔街日报对何伟的采访是这样的:

  “似乎你遇见的每一个人都在努力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取得成功。这和我们对共产主义的看法如何取得一致?──至少在前苏联,共产主义似乎不提倡个人努力。”

  “中国人有多少个人自由?在人们的交谈中有什么禁忌吗?”

  这是何伟以及他之前的费正清的尴尬,他们试图告诉美国一个中国的真相——而这种真相是极其复杂的:既有传统中的阴鸷与伟岸,又有转型期的光明与羁绊。但许多人,不管是美国的知识界,还是普通平民,他们宁愿抱残守缺地将中国做简易的黑白区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