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 |
美国人的中国观 | |
http://www.CRNTT.com 2009-03-11 08:34:35 |
美国百姓对中国所知有限 本刊记者 王大骐 记者曾在美国的小学里当过一天代课老师,教授那里的孩子关于中国的知识。在普及完常识,秀了一番独一无二的中国字后,紧接着的提问环节让人喷饭,各种头发和肤色的小孩瞪着大大的眼睛,一双双小手举起,充满好奇地问道,“中国在哪里?” “中国有云朵吗?”“中国人还留辫子吗?” 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的中国研究则在日益升温,据估计,全美最好的100所大学内,以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学者为首,大约有300到500位专门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学者,而在智库密集的大华盛顿地区,更是活跃着众多的“中国问题专家”。学术之外,布什在任的8年,更是破天荒地对中国进行了4次访问,这在中美关系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一部分社会精英对中国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和探知欲,他们尝试着弄清楚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一直以来是如何思考的,政策的制定者们也深知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但是在民间,普通美国人似乎对中国幷不瞭解,也许是他们的教育里对中国的介绍本来就少,抑或他们根本就提不起对于中国的兴趣。 微软的软件工程师比克今年50岁,没来过中国,却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瞭解,这得益于他长期练习气功和太极拳。氛围也很重要,他的同事里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大陆来的第一代移民。中国对他来说是一个文明古国,人口众多,幷且日益强大。他所认识的中国人勤勤恳恳,家庭观念很重,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可谓倾尽全力,不计代价地供他们上最好的学校,而比克自己是典型的丁克族,没有要孩子,他希望过自由的生活。从中国象形字的构造和英文字母的组成,他得出两国思维方式不同的结论:中国人更重视结果,也就是一个字一个意思,而西方必须几个字母才能构成一个单词,这里面过程显得更为重要。 克里斯汀•波特今年32岁,在华盛顿大学进修法律。她认为中美两国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弱势群体和穷困阶级。通过张艺谋和李安的电影,她看到了中国,幷且在大学的时候上过中国的诗歌课,对中国的水墨画特别感兴趣,认为其中蕴涵着一种平和的力量。 萨姆•艾柯斯塔住在达拉斯,是一名工程师,今年27岁。他最关心的是环境保护问题,他希望中国不要走美国的老路,也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污染了环境。谈到这次的全球经济危机,他认为主要是由美国过度的消费和混乱的房贷条例造成,而中国在全球经济的再次复苏中将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他身边的中国人给他的印象是十分懂得享受生活,时常开怀大笑。他说中国人和美国人很多方面十分相似,不过中国人在吃的方面更有冒险精神。 中国文化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许多美国人。首先是饮食,在美国任何一座城市,总能找到一家美式中餐馆,午夜之后,也只有这些中餐馆的霓虹灯依然闪亮,上面写着“营业中”。李安对武侠梦的重新演绎,令美国人领略到了东方深沉的意境。此外,中国的艺术家们也纷纷开始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他们在卡内基音乐厅开独奏音乐会,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开个展,在旧金山芭蕾舞团充当领舞。 如此看来,一扇扇文化沟通的窗口早已打开,就待美国民众伸出头去一探究竟了。事实却幷非如此。 很多接受记者电话访问的普通美国人,都没有亲身来过中国,因此只限于从媒体和周围所认识的中国人身上获取信息。当被问到“提起中国,你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5个关键词”的时候,大部分的答案包含了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文明古国等常见词语,也少不了“崛起”这个世人的共识,不过依然可见一般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当记者反问中国一些老百姓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回答毫不雷同,幷且更为个性化,从模糊的概念,例如自由、包容,到人物和城市的名字,奥巴马、布拉德•皮特、纽约,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文化符号。 中国的经济是在崛起,这毫无疑问,可是这个成长中的巨人在美国人眼里却依旧保持着从前的和常识中的模样。盖洛普咨询公司长期跟踪调查美国民众30年来对中国的好感度,深绿色线代表有好感,浅绿色代表无好感。从跌宕起伏的曲线中我们可以看出中美关系的发展可谓沐雨经风、曲折迂回、恩怨轮替。这里面既包含相互斗争、坎坷蜿蜒的一面,也有相互尊重、相对稳定的一面。这期间中美有过两个蜜月期,自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1979年邓小平回访美国,给美国人民留下了深刻和友好的印象,民意指数攀高。1989年虽然标志着中美80年代短暂蜜月期的结束,但同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也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美国提出的帮助中国提升军备力量的“和平典范”计划在这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进入90年代,中美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主要原因体现在价值观和政治制度上的差异,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战略利益上的分歧,以及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竞争与合作。 很久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三大电视新闻机构一直是美国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这里边,大部分的内容由广告和娱乐构成,正常的新闻也是以国内新闻为主,国际新闻除了已经焦头烂额的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事之外,鲜有关于其它国家的报道,就连提供的观点也总是惊人地相似,尤其是布什任内,新闻从业人员的怀疑精神已经荡然无存。前副总统以及总统候选人戈尔在其书《对理智的侵犯》 (Assault to Reason)中提到了传媒巨头对信息的垄断和对人民意志的操控,他认为人民因此失去了思辨的能力,幷呼吁人们在网上重构一个自由交流和分享信息的言论民主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采访的几十位美国人里,他们对于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总是要搜肠刮肚、苦苦思索一番,才能有个答案。最后,当问到他们是否知道今年是中美建交30周年时,电话那边传来的是同一语调的“NO”。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