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6月27日,中国评论通讯社高层访问团在台北拜会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社长兼总编辑郭伟峰向连主席介绍了关于建立“两岸共同媒体”的进展情况,并对连主席的关心与支持表示感谢。连主席指出,当前是网路时代,网路媒体对两岸资讯广泛与及时的沟通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他对中评社构建“两岸共同媒体”表示赞赏,并为中评社亲笔题名:“中国评论 两岸共同媒体”。 |
中评社香港12月23日电(记者 载丰)《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中这样记载了中国评论通讯社诞生日:2005年6月3日,中国评论通讯社通过中国评论新闻网正式对外播发网络新闻稿。这是大中华地区第一家数字化网络通讯社正式运作发稿。当天的新闻稿为港台媒体广泛转载,包括台湾的中央社、东森新闻、中央日报、中时电子报,香港的星岛日报等等。
在该书的个人传记中,郭伟峰谈及当年离开中国新闻社的原因。他说:我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获得过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奖、首届中国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等等国家级的荣誉,感恩是永远的,所以,离开中新社让我心里充满内疚。但是我最后还是选择了离职。主要原因是:第一,我想在香港创办一个沟通两岸的媒体平台,延续两岸新闻双向交流的作用,受到了汪道涵会长和两岸贤达的大力支持与鼓励,雄心万丈,但是不离开体制就不可能实现。第二,我强烈感受到,自己要构建一个沟通两岸的为民族复兴鼓与呼的民间通讯社的思考越来越深入、追求越来越强烈,然而这在当时是出格的,不可能兼容于体制。离开中新社是我迫不得已的选择,万分不舍,然而必须离去。
汪道涵会长早在1997年就为中国评论指出了三步走的发展的方向与路径,第一步,创办杂志,第二步,创办出版社,第三部,创办网络平台。第一步与第二步走得比较顺利,但是第三步则举步维艰。其难在何处?一是什么样的网络平台才能沟通两岸?二是构建网络平台要烧很多钱,钱从何来?通过将近7年的思考、探索与推进,终于选择了创办网络型通讯社的前所未见的方式,并获得了香港商业公司的支持,终于构建了大中华地区第一家数字化网络通讯社--中国评论通讯社。在个人传记中,郭伟峰说:记得在2005年6月3日中国评论通讯社开播之后,汪道涵会长已经卧病在床,但是他欣慰地向我们表达了祝贺。利用互联网进行两岸关系新闻传播与研究,是汪道涵会长提出来的超前设想,现在这个超前设想终于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