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警惕患上“改革欣快症”

http://www.CRNTT.com   2015-01-30 10:40:43  


  中评社北京1月30日讯/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创造了伟大奇迹,目前却面临不少棘手问题,而这些问题很大比例都与我们在制度改革方面的滞后有关。在呼吁改革的同时,必须警惕陷入“改革欣快症”痴迷。

  中国证券报发表经济学者刘海影文章称,“改革欣快症”的典型体现是认为改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而对于伴随改革而来的痛苦却没有下决心去承受。当前中国经济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过剩产能过高。作为过剩产能的金融映像,中国的非政府债务占GDP之比高达186%,高于美国、欧洲、日本。在过剩产能压制下,实体经济正在经历痛苦的通缩,生产物价指数PPI已经长达34个月为负,资产回报率也从2007年的高位持续下滑到5%左右。对于很多行业、企业而言,其投资回报率已经无法覆盖资金综合成本,而沦为“僵尸企业”。在正常市撤境中,这些“僵尸企业”会不断被淘汰,过剩产能得以出清,无效配置的资源得以释放,在宏观面上体现为以一定的债务违约、企业倒闭为代价,过剩产能比例得到控制。但以隐形政府信用担保为这些“僵尸企业”源源不断地输血,阻碍了上述本应展开的出清过程,导致过剩产能与债务负担之间的正反馈循环,令两个指标均大幅飙升。

  文章分析,怎么办?有人推荐一剂“良药”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尤其是股权融资。大体而言,这无疑是正确的方向,但幻想此举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实质性贡献,则或是“改革欣快症”的一种体现。

  首先,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都是融资的具体方式,而一个项目是否成功,不取决于用哪种方式来融资,取决于这个项目是否具有经济合理性。投入十个亿建一个炼铝厂,在产能过剩严重的情况下,不管股权融十个亿,还是债权融四个亿,都不会改变这家厂最终会破产倒闭的命运。

  如果只从字面上理解债务比例过高,问题其实很好解决,完全可以透过以股权融资替代债权融资、甚至用债转股的方式,把债务比例降低。不幸的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本质上,债务本身从来不是问题,而跟债务相对立的资产是问题之所在。只是融资方式的转换并不能解决我们大量的资产是坏资产、大量项目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本质问题。

  更重要的是,这并不能帮助中国经济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的存量与增量问题。经济学家们谈论改革很多,但对于承担痛苦,不管政府还是学界都谈得很少。所谓承担痛苦,在这一具体问题上的体现在于必须设法让过剩产能退出,让坏资产退出,从而让资源配置到可以带来发展的新投资机会上去。如果仍按照目前方式继续下去,由政府隐形担保的融资去支持本不该生存的产能,那么可贵、有限的剩余,会被锁死在无用的地方,而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投资机会却因为没有得到充分的资源配置而被浪费。因此,中国经济的核心难点在于,是否有能力与意愿来承担这个痛苦。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