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德日为何对货币国际化如此谨慎?

http://www.CRNTT.com   2015-01-23 09:51:43  


  中评社北京1月23日讯/历史显示,相对于贸易格局的较大变动,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变化要滞后些。全球竞争中的赶超者对其货币国际化,应有完整的认识与足够的耐心,在积极争取参与协调并维护已有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同时,抓住并不断积累可以利用的时机,才是慎重而精明的策略安排。

  特定的全球贸易格局,是决定国际货币体系安排的根本性经济力量,但不是唯一的。今天,金融市场越来越成为影响国际货币体系秩序的主要支配力量之一。

  历史显示,相对于贸易格局的较大变动,全球金融市场格局变化要滞后些。伴随美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超过英国居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国际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后,纽约并没有同时成为全球金融市场领头羊,时至今日,也不能低估伦敦金融城的影响力。这不仅因为服务于贸易与非贸易需要的金融机制更复杂;还因为全球金融中心连同其依赖的市场基础设施,具有在全球范围内的公共机制特色,是长期逐步聚集积淀的结果,无法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这套机制一旦被大量使用,就会促成更大量的“羊群效应”式“蜂拥”加入,形成网络外部效应,成为一种自我强化的使用习惯而具有路径依赖特性,其被替代并不容易。

  这显示,贸易格局变化在先,金融中心格局变化在后。只有当后者完成变动替代之后,才会促成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调整。

  正因为全球金融中心机制与国际货币体系的公共特性,致使在赶超者跃居世界贸易与经济体系首位时,也有搭现有公共机制便车的企图,而不愿付出代价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看看二战后美国在要不要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上是多么纠结与不情愿,就会发现那种认为发行国际货币是一种“过高特权”的观念,既没有经济学的有力支持,也没有现实政治实践的强力验证。

  1944年至1971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国为全球货币体系守护者和公共产品提供者为保障的。但是,期间历任美国总统及内阁无不为此大伤脑筋。尼克松的两任财政部长就先后直白道出了白宫的真实想法。先是那位有名而自负的康那利财长,1971年5月月8日在慕尼黑公开宣布美国在国际货币政策上的新单边主义精神,继而失去了与欧洲、日本协调的耐心:“外国人打算压榨我们。我们的任务就是先压榨他们。”更不用说他那句名言:“货币是我们的,问题是你们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