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德日为何对货币国际化如此谨慎?

http://www.CRNTT.com   2015-01-23 09:51:43  


 
  继任者乔治·舒尔茨,是货币主义掌门人米尔顿·弗里德曼的学生,担任财长伊始,面对企求重建固定汇率机制的欧洲与日本,他大声喊道:美国作为全球货币支付体系看护者的时代已结束了,“圣诞老人已经死了。”

  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德国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各自货币的国际化并不热衷,甚至还有某种程度的抵制。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德国和日本均对资本出入实施管制,限制外国机构进入其本土金融市场,抵制其货币国际化和可能的升值,德国以此来抑制通胀压力,日本则借此为其产业政策拓展空间。

  没错,日元是迄今为止跻身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唯一的亚洲国家货币。日元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份额,最高年份的1992年曾达15.5%,2012年降至5.7%。但东京对日元国际化并不热情。自60年代受到短期资本流入压力而被迫对外汇体制调整开始,一直断断续续缓慢而非情愿地向前走,直到90年代末才考虑并最后通过消除资本账户限制的实质性措施。即使如此,日本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到现在也仍是全球最突出者之一。日本银行研究员田口博雄90年代在其学术论文中明确写道:“最终,日元作为亚洲国家的名义货币锚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是一种趋势,从日本的角度来说,这种趋势既不应当被鼓励,也不应阻止。”

  德、日这种谨慎态度与政策很难说不是明智的。既然还不是全球经济政治火车头,那就不要去企求发挥火车头的作用。既然已有国际货币体系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做个跟随者参与者,能适当分担与自身实力相应的责任,与此同时,尽可能多搭点便车,未尝不是聪明的做法。

  当然,从1999年起德国马克已被欧元替代,但欧元的灵魂仍被马克的身影掌控着。马克无疑通过欧元彻底国际化了,这极大地助长了德国外交和政治影响力,但柏林政府也被欧元危机拖进了泥潭。在是否出手救助那些陷入财政和银行危机的欧元区边缘国家事宜上,德国总理在国内反对声与布鲁塞尔欧盟之间左右为难。

  德、日对其货币国际化的谨慎乃至抵制态度,不仅因为他们看到了他们的贸易经济实力仍在美国之后,还在于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身金融市场的广度、深度远不及美国市场,甚至不及伦敦市场。他们也就不再热衷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而是牢牢把握住自己擅长的实体产业竞争力。

  再看看那些追求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国家,对其货币的国际化也持慎重态度。新加坡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其货币自由化,但还是在2000年12月重申新加坡元的非国际化立场。这值得后来者认真思考。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