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勾勒中国经济新常态

http://www.CRNTT.com   2012-03-10 08:57:51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讯/从统计数据上看,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平均增速高达10.5%,而通胀水平则只有2.8%。如此,与历史水平相比,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两会上将经济增速目标从以往习惯的8%降到7.5%,通胀目标提升至4%,是将经济增速目标调低了30%、通胀目标调高了40%。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经济从此将开始低增速、高通胀的新常态?

  探寻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常态,需要把握经济机制的内在变化。

  中国经济机制变化的第一个逻辑链条,在于进出口增速下滑。2001年加入世贸后中国出口规模十年剧增6倍有余。出口快速增长,推动沿海加工业及其相配套的产业本地化出现持续不断的产业升级浪潮,进而驱动重工业化进程快速展开。就业扩张则为城市化提供坚实基础。如此形成了正反馈循环。

  但随着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当下中国的进出口形势与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语。看中国自身的因素,劳动力成本大幅攀升以及人民币的持续升值逐渐蚕食了中国的出口竞争优势。看国际环境,西方消费泡沫崩溃,作为中国第一、第二大出口地的欧洲、美国经济陷入泥潭,目前正在艰难的去杠杆化、再平衡进程中,美国贸易逆差正在持续收窄,对中国出口的容纳能力大幅下滑。而随着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中国在低端产品的优势已经减弱,而在高端产品上则面临日本、德国等强劲对手。以笔者的量化模型预计,中国出口增速有可能从十年来22%以上降低到10%左右。同时,人民币升值速度将会降低。人民币对欧元升值空间有可能不足10%。

  中国经济机制变化的第二个逻辑,在于政府债务水平达到了一个上限。截至2010年年底,如果汇总6.8万亿中央政府、12.4万亿地方政府(含乡村级)、4.7万亿国开行、2.6万亿进出口行及农发行、2万亿铁道部、1.8万亿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等债务或者负债,中国政府负债总额高达29.6万亿,这其中尚未计入未来养老金缺口、政府对其他机构的担保等或有隐形债务。

  此外,截至2011年末,全国信贷余额高达54.8万亿元,其中相当大的比例贷给了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目前,在建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50万亿,一旦在出口增速放缓、债务杠杆率达到极限等因素影响下再次转化为过剩产能,由此导致的呆滞账有可能轻易突破10万亿。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