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经济在“弃虚取实”中稳步转型

http://www.CRNTT.com   2012-03-09 08:43:36  


在转型中求得稳步减速发展是今年“两会”关于经济政策的共识。
  中评社北京3月9日讯/中国经济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而“弃虚取实”,在转型中求得稳步减速发展,争取又好又快,已是今年“两会”关于经济政策的共识。这些观点和认识的形成,始于去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完善于今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最后经过两会汇聚,终成立足于中国经济现状,决胜中国经济未来的政策基调。

  上海证券报发表上海金融学院公共经济管理学院统计系副教授温建宁文章分析,这个政策基调,大致体现为如下四点:

  其一,转型发展,既是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阶段必然的客观要求。经济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转型,联系着社会生产力变动的现实因素,也包容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性。

  一方面,这是基于经济发展原动力中“物”的因素制约。中国是个资源大国,但却永远不会是资源强国,对进口资源的依存度越高,经济转型发展的诉求就越强烈。比如,不易再生的资源、环境等,具有一次性消费的特质,通常没有增量只靠存量。经济发展离不开消耗资源环境物质,而这些条件客体却日益枯竭,具有超越主观的客观刚性禀赋,尤其是长期粗放型、高投入增长,不但成本高企浪费严重,而且投入产出效率低下,致使资源承载能力不堪重负,致使经济发展只见速度飞奔,难见社会效益同步提高,对生产要素长久供给能力伤害最大。

  另一方面,这也是经济发展原动力中“人”的因素制约。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但却不是人才大国,不仅智力因素对经济贡献度低,核心专利技术人均拥有量很低,而且创新因素对经济推动力也很弱,具有竞争力的高附加值创新产品数量有限。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数量,30年后不是多了而是少了,甚至有限的人才中,还有人技术移民不断流失。中国人才总量可能居世界第一,但高技术人才这种“活化”生产力,跟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形成了极其不对称的鲜明对比。我们没能在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方面带来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劳动生产率,不能不说是长周期高速发展背后的一大憾事。

  也许,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诸多原因中,不能不说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经营,发展过分依赖低技术含量产业模式是病灶所在。因为这些领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对资金、技术、劳动力素质等进入门槛要求低,使用廉价劳动力低成本就能野蛮生长,只要占据资源优势就能低端重复制造,只要超低价格就能实现粗加工产品销售,生产要素和资源过度囤积于非技术性领域。结果,生产要素“活化”和“物化”成分结合少了契机,高技术人才最终难以脱颖而出,流水线埋没了不少很具有潜质的人才,重大技术突破对持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贡献就难以诞生。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