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头条新闻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中华文化论坛:应培养青年两岸族

http://www.CRNTT.com   2016-11-24 00:06:08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宋淑玉(中评社 束沐摄)
 
  浙江海洋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黄建钢呼吁应用海洋思维与海洋视角分析台湾问题。他表示,大陆发展“一带一路”,台湾是绕不过去的,日本非常重视台湾,将其作为海洋战略的支点,而现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根本没有台湾的位置。他以日本、美国、英国的海洋文化特征为例,表示封闭性和独立性是海洋文化特有的,台湾也不例外。他认为,台湾文化的基础就是海洋文化,与大陆平原文化、江河文化为主流相比,台湾文化多中心,而且是一种容易改变的“浅文化”。

  北京大学出版社副社长张涛从两岸书店发展的角度讨论两岸文化交流,他介绍了两岸书店发展的脉络,认为两岸书店面对市场的考验有文化融合加快走向趋同的变化。他从两岸书店的差异分析了文化融合的潜力,他表示,台湾诚品书店的文化气息深深影响了大陆众多书店的思路,诚品深植于大陆,更带来了文化上多样性的选择。大陆书店从台湾书店以及诚品书店的发展中获得了许多的灵感,和本地文化的结合又使书店焕发了新的活力,促进了书店业态的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真正做到“两岸一家人”,首先要在生活习性、文明程度、素质方面要先达到一致水平。

  由于昨日的分论坛有两篇报告涉及了台湾青年认同的问卷调查,故在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之间就调查研究方法论、问卷设计等方面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湖南吉首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王立本认为,台湾意识、本土意识并不等于“台独意识”,爱乡爱土是与生俱来的感情,他认为,尽管台湾青年对大陆的认识日趋空白,这并不是坏事,反而提供一个重塑的机会。社团法人中华企划人协会理事长翁林澄分享了他一家人在两岸四座城市台北、花莲、北京、上海的生活故事。

  分组讨论主持人、彰化师范大学公共事务与公民教育学系助理教授、德国洪堡大学政治学博士李毓峰在总结发言时表示,本组讨论聚焦于文化层面,和其他组一些天马行空的讨论相比,本组讨论的同质性是最高的。他归纳了学者发言中对两岸文化交流和认同“悲观论”与“乐观论”的两个不同倾向:“悲观论”认为两岸因为政治因素、“本土化”与“去中国化”的操作,让文化认同距离越来越远,尤其在绿营执政背景下,对台湾青年时代忧心忡忡;“乐观论”认为年轻一代是“一张白纸”,是一个重塑“两岸族”的新生代,加之中国文化也到了重新再起的阶段,两岸文化不是可以在新的框架中创新融合。他建议,这两种观点都有道理,而未来可以做的,就是不断减少悲观的因素,不断扩大乐观的面向。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中华文化的守本与创新”。论坛协办单位有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旺旺中时媒体集团、台湾竞争力论坛学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承办单位为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学两岸文化研究基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